中國現實中無處不在的行政干預力量,將國內市場分割為無數割裂的區域市場,導致產品和生產要素無法自由流動,是市場機制失效的重要原因。市場割裂集中表現為地方銀行林立。
不可否認,中國市場是世界級的市場。中國一個省,甚至一個地級市的市場份額,足以養活一批中型規模企業。出于稅收和就業等考慮,地方政府有強烈的動機扶持地方政府控股的銀行,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地方政府財政、國有企事業單位資金優先存放地方控股銀行;第二是通過行政審批控制外地銀行在當地設立分支機構的進度;第三是極力維護地方政府控股地位,排斥銀行兼并。
根據財政部數據,2012年底國有控股的金融機構2700多家,持有國有金融資產規模接近5萬億元,約占全國金融資產總量的80%。這些國有控股的金融機構中大部分是銀行,可以說與地方政府本位主義密切相關。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地方銀行不僅數量多,而且在許多地區,地方銀行的資產規模和網點數甚至數倍于當地國有大行。
這在當前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傳統銀行模式遭遇挑戰的形勢下,可能蘊含著較大的風險,具體表現在:第一是區域風險集中。地方銀行授信客戶的區域集中度較高,當前出現了一些地區不良貸款迅速上升的勢頭,在這種情況下,地方銀行由于總規模有限、風險控制能力相對薄弱、受區域經濟影響較大,可能面臨較大的不良貸款壓力,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
其次是業務轉型創新受限。地方銀行的網絡和人員特點決定了其無法有效開展全國性業務,這使得其業務創新受到較大限制,比如理財業務、網絡銀行業務、銀行卡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等。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傳統銀行業務受到較大挑戰,全國性銀行紛紛主動轉型積極應對。地方銀行如不能迅速實施創新和戰略轉型,其可持續經營能力將面臨挑戰。
最后是資本金受限。銀行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如無有效補充資本的通道,銀行發展將極大受限。目前,大多數地方銀行均未上市,無法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另外,受限于地方政府財力,如果要維持地方政府控股地位,那么地方銀行的資本增長勢必受限,地方銀行的發展也終將受限。
我們認為,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客觀上要求銀行開展并購,國家應鼓勵銀行間的并購,破除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作為地方政府和地方性銀行而言,也應有前瞻性,以開放姿態接受并購。否則,在鋼鐵、水泥等行業上的產能過剩很可能在銀行業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