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外企熱盼政府關注
日前,工信部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經營增值電信業務試點管理辦法》,不僅新增開放了四項業務并提高開放業務的外資最高持股比例,還將審批權限由工信部下放到上海市通信管理局,把審批期限大幅縮短至兩個月。
“審批松綁對新進入者的誘惑應該很大,對于我們這樣已經拿到資質的公司來說,還在觀察。”太平洋電信(深圳)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陳振輝說,整體來看,本次對外資進入電信增值業務放行主要在于審批,后續的發展環境、政策服務等都還沒有出臺。
據了解,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通訊市場,中國電信市場始終深受外資企業覬覦,隨著中國電信市場對外開放的加快,無疑吸引了外資企業的高度關注。
外資經營增值電信門檻降低
陳振輝認為,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決定了廣闊的電信市場,多年以來,盡管政策比較嚴格,境外電信運營商都在關注這個市場,紛紛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辦事處,也有不少民營電信公司積極與外資合作。
《中國企業報》記者在工信部查到的一份文件顯示,截止到2008年年底,進入中國市場的合資電信企業共有28家。其中12家的外資都是來自香港,太平洋電信即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大部分則是來自韓國、日本、美國、法國等全球范圍內電信企業。
截至2011年5月31日,在我國經營電信增值業務的企業共有2063家,其中外資投資企業23家,占經營總體的1.11%。
根據工信部的上述《辦法》,不僅新增開放了呼叫中心業務、國內多方通信服務業務等四項業務,而且除了因特網虛擬專用網業務,其它五大業務中外資股比例都可以超過50%,審批權下放、審批時間縮短等,更將直接降低外資經營增值電信業務的門檻。
企業級市場大
雖然普遍認為電信增值業務將成為中國電信業的新引擎,但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這項業務近年來一直發展緩慢。有觀點認為,工信部和上海自貿區此舉有引入外資盤活市場的用意,也大有甩包袱的嫌疑,究竟能夠引起外資多大的興趣值得商榷。
在陳振輝看來,在個人業務市場,電信增值業務正在遭受以騰訊為代表的OTT公司的激烈競爭,電信公司想要與這些動輒幾億用戶的互聯網公司競爭,勝算不大,只能從企業級市場進行深耕。“企業級牽涉到技術和硬件,互聯網公司單靠模式創新做不來,這將是電信企業大展身手的地方。”陳振輝稱。
據悉,太平洋電信主營業務包括企業的互聯網接入業務、專線接入業務、IDC數據中心業務在內的電信增值服務,這幾年基本呈30%—50%的年增長幅度,已經從珠江三角洲擴展到長江三角洲及北方諸多省會城市。
期待與中國政府溝通
實際上,后期的市場發展環境存在缺陷正是外資經營增值電信業務面臨的主要問題。
陳振輝表示,目前外資電信企業在市場發展得很好,主要感覺政府不太重視,相比三大國有運營商,缺少直接與政府部門溝通的機會,很多訴求難以得到傳遞和解決。
“像與微信的爭端,三大運營商的利益受到影響了,可以直接向工信部打報告,工信部的反饋也很快,及時去協調雙方的關系。這在外資電信圈里是難以想象的,有什么問題根本找不到人去解決,只能靠自己。”陳振輝說。
記者注意到,《辦法》除了在審批方面松綁之外,還專門就“保障制度”單獨做出了闡述,提出盡快出臺相關細則,培育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電信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搭建服務交流平臺,積極為外資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對此,上海市電信管理局相關人士聲稱,為推進試驗區進一步開放增值電信業務的工作,工信部已經聯合上海市建立部市協調工作機制,推動相關工作的落實,具體的鼓勵政策還在進一步討論當中,出臺尚無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