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三五”決勝時期,上海向著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保險中心的目標前行。值得一提的是,要素市場一直是上海保險業的發展短板。“十三五”期間,上海將借著中國(上海)保險交易所獲批籌建、3000億元中國保險投資基金落戶上海的契機,進一步提升上海的層次和能級。
現代保險的起源,一個來自海上,一個來自阿爾卑斯山谷。兩者都體現了保險轉嫁風險,互助和再分配的精神。
在“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保險業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支柱力量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被寄予厚望。在已經公布的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保險業發展,注重發揮保險的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
4月6日,在“十二五”上海保險業發展回顧與“十三五”展望論壇上,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表示:“在中國保監會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近年來,上海保險業迅速發展,保險業在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為上海四個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十三五’是實現2020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戰略目標的決定性的階段。”鄭楊透露,“此前,上海已經向國務院上報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三五’規劃,預計年內批復。其中,我們明確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國際保險中心。”
“十二五”成效顯著
4月6日,一場名為“創新驅動發展,改革引領未來”的上海保險業“十二五”發展回顧展在浦東陸家嘴(38.610, 0.00, 0.00%)中國金融信息中心6樓拉開大幕。一幅幅照片記錄了上海保險業過去5年取得的成績。
對此,上海保監局局長裴光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十二五’期間,我們提出了上海國際保險中心建設的中心任務,堅持行業自身的改革創新和行業外部政策支持兩輪驅動,始終圍繞上海承載的國家戰略、上海特大型城市治理和民生保障三大主題,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創新驅動發展,開放凝聚力量,改革引領未來。”
在裴光看來,過去5年,上海保險業在國內保險業的地位更加重要,在國際保險業的影響力更加顯著,主要呈現六個方面的發展成效:保險市場體系逐步健全,市場功能有效拓展提升;保險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行業實力不斷增強;保險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保險發展內外環境同步優化,行業發展質量與效益進一步凸顯;保險監管現代化加速推進,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嚴守不懈;創新驅動先行先試,上海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大局成效明顯。
對于上海保險業取得的成績,鄭楊給予高度評價。他進一步指出,上海保險業在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為上海四個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具體表現為3個方面。
一是中外資保險機構不斷集聚。2015年上海保險交易所獲批籌建,今年爭取要開業。中國保險投資基金也落戶上海,上海人壽開業,到2015年底在滬的保險總公司有55家,占全國總數的1/4。保險資產管理公司7家,占全國的1/3。此外,還有保險省級分公司95家,航運保險中心、資金運營中心、數據中心等功能性的保險機構近70家。保險中介法人機構215家,上海保險量多質優,類型豐富,功能齊備,外向度高,已經呈現出現代保險市場體系的雛形。上海在全國保險業的地位更加突出。
二是對外開放的程度持續提高,上海市共有28家外資保險公司,約占全國總數的一半,勞合社等國際主要保險機構在滬建立了子公司和分支機構。2015年在上海保監局的積極推動下,上海航運保險協會代表中國保險業正式加入國際海上保險聯盟,這對提升我國在全球航運保險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推動我國航運保險業務的發展,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在傳播險、貨運險等部分業務領域,上海保險行業在國際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
三是保險市場持續創新活力。上海保險業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到2015年底在滬保險業的總資產近2.5萬億元,約占全國的20%。2015年原保費收入1120億元,同比增長了14%。近年來眾多的國內創新改革工作在滬率先開展,比如在全國率先實施了航運保險產品注冊制的重大改革,已注冊產品600多個,超過了2013年、2014年備案制審批產品的綜合。
“在全國創新開展了保險中介機構的重大改革,率先推出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等新型責任險種,開創集保險、銀行、政府聯合信貸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履約保證保險。全國的不動產債權投資、股權投資第一單均在上海落地。針對初創期科技企業開創了創業保障保險,科創醫保。”鄭楊強調說,“保險業正從多個角度多層次全方位支持上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作為保險業從業者,上海市保險學會會長高志纓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十二五”期間,上海保險業通過一系列的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模式創新,圍繞著服務大局、服務民生兩大大局,促進社會管理機制的創新,深度服務國計民生,已經成為金融服務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保險行業推動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十三五”目標明確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全面貫徹落實保險業“新國十條”和《上海實施意見》,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建成上海國際保險中心的關鍵時期。上海保險業的發展藍圖徐徐展開。
裴光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上海保險業將全面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努力成為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努力成為保險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大局的壓艙石,努力成為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科創中心的生力軍。
具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適應、立足上海、服務全國、輻射世界的上海國際保險中心”。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
裴光認為,首先要牢牢把握好建設上海國際保險中心的重大機遇。上海是自貿試驗區、長江三角洲、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等多個國家戰略的疊加區和交匯點,發展環境優越,區位優勢突出。
其次,堅持以建設上海國際保險中心為核心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們將以國家戰略為指引,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建立健全保險市場體系為抓手,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與世界慣例接軌的保險規則體系為關鍵,以強化保險創新能力、交易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為重點,按照業務類型從在岸至離岸、功能定位從局部至全局、影響半徑從國內至國際,率先建設區域性再保險中心、航運保險中心和保險資金運用中心,最終建成保險機構和保險功能集聚、保險技術進步與保險創新互促、中外資本共同參與、在岸業務與離岸業務并重、國際影響力強的綜合性國際保險中心。
此外,“十三五”時期,上海保險業發展將聚焦六大任務。具體包括:改革開放,建設上海國際保險中心。聯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進自貿試驗區新一輪保險開放創新,著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和全球發展戰略,重點推進國際保險中心制度創新和保險機構、要素市場體系建設,重點深化航運保險、再保險和保險資金運用三大支撐,形成保險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新優勢,提升在全球保險市場的定價權、話語權;
創新驅動,助推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創新保險機制模式、產品服務和技術手段,激發保險業創新發展動力,支持上海市引領創新驅動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增強保險助推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力;
拓展服務,構筑民生保障支撐。積極應對上海深度老齡化,提供優質高效的商業健康和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拓寬服務領域、延伸服務鏈條,把商業保險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
發揮功用,服務特大城市治理創新。發揮保險社會管理功能作用,有效輔助政府職能轉變,為智慧城市建設配備保險工具和技術,推動特大城市治理現代化;
加強監管,筑牢風險防范底線。依法履行保險監管職責,加強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建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營造規范經營環境,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依法合規、誠信立業,集聚各類保險人才,建設一流保險基礎設施,營造向上輿論氛圍,為保險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和國際保險中心建設創造環境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要素市場建設一直是上海保險業的發展短板。‘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借著中國(上海)保險交易所獲批籌建、3000億元中國保險投資基金落戶上海的契機,進一步提升上海保險市場的層次和能級。”
助升政府治理能力
“‘十三五’時期,保險業發展大有可為。”中國保險學會會長姚慶海樂觀地表示,“保險業發展的重點是加大力度服務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在姚慶海看來,保險具有服務國家治理體系的良好基礎。經濟新常態下,國家實施重大戰略的現實需要,政府創新社會治理的客觀要求,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迫切愿望,群眾增強風險保障的熱切期待,都為保險業大展身手提供了廣闊舞臺。
“今后,保險業將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服務經濟社會大局,‘大保險’格局將日益清晰。”姚慶海進一步指出,可以預見,未來20年乃至更長的一段時期,保險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具有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良好基礎。
對此,復旦大學保險系教授陳冬梅表示贊同。在她看來:“作為社會的一項制度發明,商業保險現在也覆蓋了經濟社會中形形色色的風險,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有一句話叫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保險越重要。保險在市場經濟國家中的作用,遠遠超出了風險管理的范疇,它不僅是現代經濟中重要的產業和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而且它的功能可以定位為風險管理、財富管理和社會管理。”
陳冬梅從四個方面闡述了保險業如何助理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首先是加快建設巨災保險制度。陳冬梅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在“十三五”規劃綱要里,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時特別提到加快建立國家巨災保險制度。
“中國是一個自然災難多發的國家,加快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是一個當務之急。”陳冬梅指出,“長期以來,我們是以國家財政救濟和社會捐助為支撐的災難救助制度,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但同時這個救助體系比較單一,財政壓力比較大。”
國際上,保險賠付一般會占到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30%-40%。資料數據顯示,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中,主要是各級財政撥付救災資金和社會捐助,保險賠付僅占0.2%。
“加快推進巨災保險機制及制度建設,加強巨災保險立法建設,加快出臺配套的財稅支持政策,形成財政支持、多方參與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已經迫在眉睫。”陳冬梅強調說。
此外,進一步提升保險服務農業現代化的能力。
陳冬梅分析說,農業保險作為支持農業的一個重要手段,不僅開發了很多適合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險種,重要的是,已經融入到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保障范圍擴大到了像信貸風險、市場價格風險、食品安全風險等各個方面。
第三,發揮責任保險的社會治理作用。責任保險是現代化治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進一步發展醫療責任險、食品安全責任險試點工作、環境污染責任險、建筑工程質量責任保險、校方責任險等。
當然,保險業可以幫助政府實施精準扶貧,主要從大病保險扶貧、農險扶貧、補位扶貧和產業扶貧四個方面入手。
“因此,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保險業自身也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和完善。”陳冬梅表示,“要實現保險的上述功能和作用,需要保險業加快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實現保險業的轉型和升級。”
其實,上海保險業在“十二五”期間已經做出了一些創新和嘗試。高志纓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上海保險行業推動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主動承接了上海城鄉居民的大病保險,實現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全覆蓋。新農合這一塊的覆蓋人群達到了76萬人,總賠款達到了8385萬元,很好實現了大病有效的覆蓋。
與此同時,創新了大學生補充商業醫療保險直付網絡,實現了上海市大中小幼保險支付網絡的建設。開展了上海市大學生補充商業醫療保險的支付試點工作,上海保險業充分發揮市場效能,創新設計了大學生補充醫療保險的支付網絡,將保險、商業網絡和大學生居保就醫緊密結合,由保險公司事后賠付,定期結算,減少了學生的負擔,提升了服務。
在發揮保險服務社會管理的功能方面,高志纓透露,上海已經推出了社區綜合保險,實現轄內民生保險的全覆蓋,保障百姓在意外傷害和重大疾病后能夠減少損失,減輕負擔。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經在奉賢、嘉定、徐匯等區實施。奉賢的民生保險項目從今年1月1日開始起保。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出志愿者保險。為幫助志愿者有效化解志愿服務活動面臨的風險,該計劃為志愿者覆蓋人群達到了140余萬人,開通了志愿者的綠色通道快速理賠。
“未來,保險業要跳出保險看保險,更好的做好‘保險+’的文章。”高志纓認為,“一是‘保險+健康’,將傳統的保險與傳統的健康管理相結合;二是‘保險+養老’,我們的保險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每月領取一筆養老金,而是融合養老社區和養老服務的管理,在這方面中國人壽(23.330, 0.38, 1.66%)等公司已經先行先試,在全國各地多地區建立了養老基地;三是‘保險+資管’,保險資金不斷發揮產業鏈的作用,將保險的主業與健康、養老、醫療等產業鏈的投資相結合,進一步推進保險產品供給側的改革,充分發揮保險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航運保險迎重大機遇
在諸多保險領域,航運保險一直是上海保險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作為上海“雙中心”建設的重要一環,上海航運保險的國際影響力在“十二五”期間顯著提升。
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船舶險和貨運險的保費收入分別達到全國的44.46%和15.7%,合計保費收入38.34億元,占全國船貨險保費收入的26.76%,較2010年提高了9.82個百分點,超過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船貨險在岸保費收入之和。
對此,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會長降彩石最有發言權。他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十二五”期間,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自貿區建設不斷深入和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持續推進,中國航運保險在產品供給和服務供給方面不斷創新,航運保險市場和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航運保險業務呈現了穩定增長的態勢。
伴隨著航運市場保險的規模擴大,上海航運保險聚焦制度創新,接軌國際規則,推出了一系列優化發展環境,提升產業升級的新舉措。2014年5月19日,監管部門授權允許上海航運保險協會試點開發航運保險協會條款,備案后會員公司可以自主使用。
“協會條款的開發,是上海自貿區建設保險市場相關制度的一項創新,有利于發揮行業的整體優勢,激發了保險產品創新的活力,也改善和提升了航運保險產品的規范化。”在降彩石看來,“這也有利于借鑒和引進國外成熟航運市場的保險產品,提升我國國內航運保險的水平。”
2014年9月24日,協會開發的第一個條款在中國保監會完成備案,實現了創新性的突破。2015年7月1日,在中國保監會和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在上海保監局的具體指導下,航運產品注冊制正式實施,是由保險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保險機構共同參與,形成了監管部門依法授權,第三方平臺運營,使保險監管制度和保險服務的重大創新,截至到2016年第一季度末,共注冊產品1123款,超過2013年、2014年備案的總和,極大豐富了我國航運保險產品的種類。
按照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地位和要求,“十三五”時期基本建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緊跟國家戰略和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機遇,推進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為航運保險客戶提供豐富的產品選擇和完善的保險保障制度。
“上海航運保險業在‘十三五’期間也面臨著更大的新的發展機遇。”降彩石強調說,“要進一步強化航運保險生態的產業鏈,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大改革創新,加強人才培養,不斷推動航運保險向縱深發展,提高航運保險發展的科學化、專業化、國際化水平。”
尤其是,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推動航運保險發展的新高地。在降彩石看來,“一帶一路”戰略是當前和今后較長時間內的重要戰略任務,隨著走出去提升為國家戰略,對企業全球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謀劃全球化的布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的航運保險業也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要承擔更大的發展責任。作為風險補償,投資管理的現代保險業,應當充分自身的專業技術優勢,支持企業跨境運營的風險防控意識,融入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
此外,降彩石表示:“我們將積極開展航運保險指數建設,提高中國保險行業風險識別能力和科學定價能力,擴大承保規模,支持服務實體經濟,提升中國航運保險業自主定價權和國際影響力。”
“融合世界航運保險發展的生態圈,加強航運保險國際合作,融入國際市場,提升話語權,維護我國航運貿易領域的國際權益,加強與國際航運保險組織等方面的交流,爭取各類專業席位,深入參與相關貿易規則的制定。”降彩石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要不斷提升我國航運保險業的國際話語權,從保險角度積極維護我國航運貿易領域的話語權,不斷優化航運保險發展軟環境,與航運保險國際市場相結合,積極建言,明確相關的司法解釋,積極參與和支持,逐步形成國際海運,加強與海事法院和海事仲裁機構的溝通。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