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預計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日本除外的亞洲地區增長率為6%。”5月24日下午,摩根士丹利聯席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陳艾亞(Chetan Ahya)在該公司“第二屆中國峰會”的媒體交流會上表示,摩根士丹利將今年的全球經濟界定為“高風險、低增長”,風險因素主要包括:英國退歐,美聯儲加息節奏,以及新興市場衰退周期是否超預期。
對于市場關心的美聯儲加息問題,陳艾亞認為,美聯儲不會太快加息,美元升值也不會太快,對中國產生的影響亦不會太大。原因在于,“2016年上半年,美國GDP增長是1.5%,核心通脹率是1.6%,如果美國加息太快,會直接影響美國GDP增長及核心通脹率”。
而具體到中國,陳艾亞表示,長期來看,中國與亞洲許多其他國家類似,正面臨3D問題,分別是Debt(債務高企),Demographics(人口老齡化)以及Deflation(通縮風險)。“一般來說經濟轉型期需要2-3年,在這三個D里面,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實施減少債務、抑制通貨緊縮,但人口老齡化這個問題沒法解決。”
摩根士丹利近期研報稱,得益于中國政府的財政刺激,2015年三季度開始進入一個復蘇周期,但摩根士丹利預計,此輪復蘇周期還將持續3-4個月,到八九月份將逐步放緩,但全年GDP增長率依舊會達到6.5%。
2014年以來,資本回報率的下降驅使國內企業走上“去杠桿”的道路。盡管貨幣政策上大幅寬松,但降低利率帶來的資本外流和人民幣貶值壓力驅使中國政府逐步依賴寬松的財政政策。
據摩根士丹利研報,中國政府主要采取了兩個措施,已達到財政政策寬松的目標。
一個是加大政府支出。截至2016年3月的前12個月,未經調整的中國政府財政赤字率達3.8%,較上一年同期的1.9%足足翻了一番。其預測,2016年全年,中國政府財政赤字率將達到4%。相比之下,2015年赤字率為3.5%,2014年為1.8%。
二是央行允許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行債務置換,將成本高于8%的銀行貸款等融資換成大約4%的地方政府債券,且5-6萬億元的2016年置換目標,遠高于2015年的3.2萬億元。同時,政策性銀行還從2015年四季度開始發行特別金融債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
該研報還特別指出,中國政府正在鼓勵國企在基建上加大投資力度亦屬于財政寬松的表現,但由于不在預算內,這些數據無法測量。
陳艾亞表示,中國將會繼續走在財政寬松的道路上,但他擔憂,目前財政寬松更傾向于支持基建項目,以維持過去那種以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盡管短期內能緩解經濟的通縮壓力,但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失衡也將因此持續更長時間。”
但他同時表示,近期已有一些好的跡象出現,“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在投資上有一些收縮,這樣可以減少部分過剩產能;在產業向更高附加值轉移方面目前也有了一些進展。另外,中國的銀行業在不良貸款的確認上,也比過去更加進取一些。”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報告、行業分析報告、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調研報告請關注靈核網。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