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眾流行文化的影響,臺灣對于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來說,就像一個culture myth(文化迷思),環島騎行代表的青春熱血,臺灣淳樸而濃郁的人情,還有太多大眾文化作品當中感受到的臺灣文藝,都讓大陸年輕人對臺灣旅行充滿向往。然而當我翻遍臺灣自助游的文章,發現大多數臺灣旅行,都是一遍遍地重復那些我們在鏡頭前、熒幕中看到過的地方,展現的是個體親身體驗大眾文化當中曾經描繪過的景象時的不同感受,而很少呈現臺灣當地人的真實故事。
我希望能去臺灣旅行,去收集和記錄臺灣當地人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進一步認識和體驗這片土地,并且通過分享這些故事,讓更多人看到不一樣的、更真實更日常的臺灣。”
今年,臺灣“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舉辦了“第六屆青年壯游家大募集”,只要提交創意的10天壯游臺灣計劃,就有機會獲得2000-3000美元壯游實踐獎金。我和男友David各自提交了一份旅行計劃。在活動申請表“參加本活動動機”一欄,我寫了以上動機理由。
可惜的是,我這個去臺灣收集當地人故事的計劃并沒有入選,倒是David的計劃看起來更有創意、更吸引評審的眼球:已經自己動手拼裝過兩輛自行車的他,正在制作一輛竹子自行車,他希望能夠帶著這輛做好的竹子自行車,去尋訪臺灣的竹子文化,并以這個為切入點,認識臺灣的環境、經濟、人文。他的計劃贏得了3000美元的壯游臺灣基金。
9月28日,我們帶著拆裝好的竹子自行車(我們給它取名為“瀟灑”),從北京瀟灑出發。接下來的15天里,我們在臺灣開始了一段充滿意義的尋訪竹文化之旅。
高雄家傳竹子店:一場“被迫”的回歸
在高雄時,我們走訪了當地的舊竹子街。在五福路四段的東端,約在大安街和鐵路軌道之間,原來聚集了非常多的竹子店,竹子手工業繁盛,但到現在已經沒剩幾家了。在這里,我們遇到了年輕的竹子店店主重慶,因為爺爺和父親都從事竹子工藝,他從國中時就“被迫”開始學習家傳手藝。但年輕的重慶并不想一直待在家中的竹子店里,他想出去見世面。
重慶一個人跑去大陸,南到廣東,北至東北,在不同的城市,邊打工邊旅行。年近三十時,重慶遇到一個福建姑娘,想要安定下來,便回到臺灣,娶妻生子,同時繼承了家里的竹子店。重慶的竹子店主要賣竹制蒸籠。他從南投進貨成根的竹子,然后自己加工制作。竹子蒸籠工藝復雜,光是外圈就得用七八層竹片,底部竹片不需要任何黏合劑,只需要嚴絲合縫地嵌入。我和David嘗試了半天,渾身冒汗,才嵌入一條竹片。
重慶手藝嫻熟,一個小時就能做好全部。重慶說,不僅竹子店在逐漸消逝,竹子的工藝也面臨失傳,但要不要將竹子手藝傳授給自己的孩子,取決于“他想不想學”。除了竹制蒸籠,重慶也會做竹子家具、各種竹子手工藝品,但看到David做的竹子自行車,他仍然覺得新奇。重慶提議,竹子有不同的品種:鐵竹、孟宗竹、桂竹……以后可以考慮用不同的竹子品種制作一系列不同的竹子自行車。
南投竹山鎮:“什么都可以用竹子做”
在南投以盛產竹子聞名的竹山鎮,我們果然看到了重慶說的不同品種的竹子,并且比想象中更多。全世界的竹子分65屬,1250多種。其中以南、北回歸間的地理位置竹類分布最多,竹林資源最為豐富。亞洲占有全球85%的竹林面積,其中臺灣的地理位置、地勢、氣候都非常適合各種竹子生長,在這里可見熱帶型竹類如麻竹、巨竹,也可見溫帶型竹類如孟宗竹,更有寒帶竹類如矢竹等。竹山鎮的青竹文化園區更是引進了近百種來自全世界的不同竹種,像大陸的四方竹,竹子不是圓形而是方形的;印度的實竹,竹子不是空心而是實心的;南美的刺竹,竹身帶刺;緬甸的梨果竹,近50年才會結一次果……每個不同品種的竹種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故事。
除了不同品種的竹子,青竹文化園區里的建筑、家居等各種用品都以竹子為主要制造原料。這個文化園區的負責人陳靖賦是土生土長的竹山人,在上中學時就已經會做竹雕,還“發明”了新的雕刻方法。他熱愛竹子,醉心于將竹子生活化。竹山鎮第一個用竹子做的茶盤就是由他開發出來的。現在園區里不僅有竹子做的床,竹子茶幾,竹編燈,甚至有竹炭做的面,竹炭做的醋,竹炭沐浴露、竹炭洗發水、竹炭纖維衣服……“衣食住行,什么都可以用竹子做。 ”
陳靖賦也是第一個整合當地竹子產業資源的人。十幾年前,因為經濟產業轉移和傳統文化沒落,竹山的制竹產業漸漸蕭條,很多竹子工廠陸續關門。陳靖賦逐家拜訪當地竹子工廠,收集信息,并且分類整合,再加以流通,以方便行業內部的資源整合,也方便外面的人更容易地獲取竹山的制竹產業資訊。
小作坊與大工廠并存
拿著陳靖賦整理好的當地竹子觀光工廠的名單,我們開始逐家拜訪,這其中有規模化的竹子工廠,常年制作竹劍銷往海外;也有小小的家庭作坊,從生產到銷售都在同一個店面。寶藤就是一家家庭經營的竹子工廠,妻子負責業務,丈夫和一個外聘的工人鐘師傅負責主要的產品制作。
從小學畢業就開始學習做竹制品的鐘師傅今年已經70歲了,做了一輩子的“竹子工匠”。鐘師傅以前曾去臺北工廠做幫工,“廠子很大,有40多個工人”,現在他在寶藤,這里大部分的竹制品都仰賴他的手工,“哪里做都沒有關系,有錢賺就行”。最開始學習竹子手工藝是“沒有選擇”,現在和竹子打交道已經變成了鐘師傅生活的全部,讓他高興的事也是干竹活。和鐘師傅聊天時,他正在做竹椅,一板一眼,手工熟練。最有趣的是彎曲竹子,先用熱源把竹子烤熱,再輕輕一折,竹子就從直的變成彎的,而且每個彎曲的角度看起來都一樣。“你看那把椅子多漂亮!”鐘師傅平均2天可以做成一把竹椅子,而他看每個竹制品,都像看自己的孩子。在寶藤,我們也遇到了鐘師傅的兒子元璟,因為家里做竹子生意,元璟從中學時就開始做一些小的竹活兒。大學去臺中念書,念的是會計。現在23歲,剛剛大學畢業,在等著服兵役。對于元璟來說,做竹活“是家里的事,不能不喜歡”。問他平時喜歡做什么,他指給我看:在滿滿當當的竹子和竹制品當中,有一張摺疊起來的臺球桌。
和寶藤不一樣,宏發是一家規模更大的竹子工廠,光是存放竹子的倉庫就有好幾個,主要產品是竹劍。竹劍的制作并不仰賴當地的竹子工匠,宏發的做法是在臺灣當地采進竹子,進行剖片、曬干等初步加工,再運到大陸完成剩下的工藝。這樣做的考慮是因為“大陸的工人更多更便宜”。我們沒有預約就直接撞進了宏發的廠房,卻受到了工作人員的熱心接待。聽說了竹子自行車的故事后,工廠的老阿嬤、竹劍主要的“制作指導”,不僅和我們分享了竹劍是如何制作的,最后還送給我們一把由她親手制作的、有二十多年歷史的竹劍。
除了竹劍,我們還從臺灣帶走了一批竹子。聽說David還想做第二輛竹子自行車,陳靖賦特地給我們挑了一把特別的竹子:竹身有類似人臉圖案的人面竹。就在郁郁蔥蔥的竹林前,我們將這把人面竹一根根鋸成自行車車架所需要的長度,打包帶走。陳靖賦說,“期待你做的第二輛竹子自行車,把它放在我們青竹文化園的展覽館里吧”。
從臺北坐高鐵到高雄,在高雄租車開往屏東,到離島小琉球機車環島,再驅車前往南投,翻越中央山脈抵達花蓮,最后坐火車從花蓮返回臺北。每到一個城市,David就騎上他親手制作的“瀟灑”,我則租上一輛自行車,兩人盡可能地通過騎行,探索當地。在城市與城市,城市與鄉鎮之間,我們也帶著“瀟灑”體驗了當地不同的交通工具。這次臺灣之行,讓我們對竹子這種材料本身有了更多了解,對當地竹子手工藝人的生活以及產業也都有了更深認識。
回來后,David開始制作他的第二輛人面竹竹子自行車—他愈發熱愛竹子手工了。我則記下了此行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他們的不同故事,建了一個小小的五分鐘故事館。
我們都覺得,這是一次很棒的旅行。
如果你也想參加“臺灣青年壯游家大募集計劃”:
臺灣青年壯游家大募集計劃由臺灣“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舉辦,一年一屆,已舉辦至第六屆。該計劃針對18-30歲的全球國際青年,只要提交充滿創意的10天壯游臺灣計劃,就有機會獲得2000-3000美元壯游實踐獎金。該活動的目的在于鼓勵更多國際青年背包客來臺灣壯游,深度體驗認識臺灣,與臺灣社會、風俗、人文及自然環境互動,以年輕人的視野記錄分享壯游臺灣經驗,并運用臺灣青輔會專為年輕人設計的青年服務旅游體系與青年壯游點,如超過700 項旅游優惠的青年旅游卡、免費借用的寶貝機(手機)、平價住宿體系、TR PASS 與免費導覽的“Tour Buddy”等,讓年輕人暢通無阻地壯游臺灣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