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奉行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其經濟的重點在于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放任經濟的典范。商業規管精簡、政府廉潔而高效率、簡單低稅制、法制健全、產權觀念牢固、貨幣穩定等因素,令大部分經濟學家均相信香港是市場經濟運作的佼佼者。香港經濟以全球最自由開放而全球知名,美國傳統基金會1995年起、以及加拿大費沙爾學會(Fraser Institute)1996年起發表的自由經濟體系報告,一直將香港評定為全球第一位。優秀的地理位置、資訊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設施及服務,都對香港的經濟作出貢獻。2010年3月發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七次評分,香港位居第三名,僅次于倫敦與紐約。于2011年,于世界經濟論壇的《金融穩定指數發展報告》中,香港排名亦是首位。并且連續第18年獲得評級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第一。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征收關稅。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柜(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柜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國際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根據穆迪信用評級,香港政府的債券獲Aa1的評級,表示其前景展望正面,反映香港經濟具有極高度的彈性,及政府的財政狀況強勁。香港在多次金融沖擊中表現出經濟的抗跌力,仍然能夠維持較高的人均收入、經濟增長及財政的靈活性。
香港是繼紐約和倫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絡,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香港,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系、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五大銀行中心。香港股票市場規模之大,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也是成衣、鐘表、玩具、游戲、電子和某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香港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歡迎的旅游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有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游和旅游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2011年香港地區生產總值為18909.39億港元,同比實際增長5%,名義增長8.6%。人均GDP381234.3282港元,相當于49137美元。
2012年02月24日,福布斯網站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公布的各國GDP并綜合了182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購買能力,對所得出的統計數據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全球最富有的國家和地區排名結果。美國排名第7,香港超越美國排名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