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的冷熱,主要標志就是樓價和成交量。從過去14年的盛衰周期來看,香港樓市有望在明年重新回升。
香港特區政府土地注冊處的注冊數字,一般顯示送交注冊前約四個星期內(近一個月內)簽署的物業交易契約數字。這一數據顯示:每月注冊數小于5000宗時,應是樓市低迷清淡時期。在1999年至今年1月的14年里,僅在7個月份里出現,占比為4.15%。其中,最小極值出現在2008年11月,當時正是美國金融海嘯的肆虐期。但是,每月注冊超過15000宗的狂熱時期也不多,剛巧也是7個月,占比為4.15%。
以最近兩個樓市交投低迷期為起點和終止,過去14年來,香港樓市呈現典型的周期性。分別是: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36個月);2003年2月至2005年12月(35個月);2005年12月至2008年11月(35個月);2008年11月至今年1月(已歷時38個月)。概略來看,14年當中經歷了4個大致相等的低迷周期,只是目前正在運行之第4個周期的月數稍長。
就樓市的交投熾熱期而言,從2005年以來,也表現出兩輪周期性特點:一、從2005年4月至2007年11月(31個月);二、2007年11月至2010年8月(33個月)。在過去近7年當中,樓市的熾熱期竟然三度出現,其間隔周期大概就在32個月左右。如果這個神奇的周期性特征繼續有效,那么香港樓市下一次交投的狂熱期或將會出現在明年的3至5月份期間,會嗎?我們不妨走著瞧。
樓市交投的冷熱興替和循環,當然是與本地小氣候和外圍大氣候之經濟情勢變化直接相關。香港樓市最近一輪交投由熱變冷,始自2010年8月。在當年4月、5月、11月,港府重拳推出旨在打擊炒樓之風的“9招12式”、“八項措施”和三級“額外印花稅”,還包括推出規范新盤銷售手法和剔除購房投資移民政策等措施。香港金管局調低按揭貸款成數,還要求商業銀行提高購房首付比例。多間大銀行陸續宣布調高銀行間同業拆息按揭利率,抑制市場熾熱炒風,樓市交投開始降溫至低迷,樓價下跌至今未止,見底跡象尚未出現。
去年12月8日,“如果本港住宅樓價進一步下跌,當局會考慮放寬部分冷卻樓市措施。”這是港府擬放松樓市調控政策的重要信號。上周五公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一周環比上升0.6%,為過去九周以來的最大升幅。因為在本月初的財政預算案中,港府沒有再出臺新措施打壓樓市,二手成交顯著增加。
此前,有業界人士樂觀預測,香港樓市已順利進入季節性旺市,確認樓價止跌回穩。加上今年是龍年,花旗銀行預測說,預計今年香港將有6萬對新人結婚。而2009和2010年的這個數字分別是5.12萬對和5.26萬對。專家相信,這是真實存在的“剛性需求”,應該可以為香港樓市注入一針強心劑,樓市交投的再度活躍應該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