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香港基金互認已進入“臨門一腳”的沖刺階段。
注意到,12月4日,內地、香港兩地監管部門負責人均在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年會上表示,內地香港基金互認已在多方面達成共識,雙方的討論已到最后階段。
基金互認是指當地登記注冊及管理的基金,可以在另一市場銷售,而香港目前尚未與任何市場進行基金互認合作安排。
過往,內地、香港基金市場猶如隔絕的兩個市場,就算同一家機構,旗下兩地基金也不能互通銷售。一旦可以互認,目前香港基金主要投資于香港及海外資產、內地基金主要投資于內地資產的巨大差別,將為兩地帶來很大的相互吸引力。
若基金互認政策落實,內地居民可認購“香港制造”的基金,即在香港注冊的總值逾4300億港元的基金產品將獲準到內地銷售;反過來,估計總值逾2萬億元人民幣的內地基金產品也可在香港銷售。此舉對于內地現有的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等基金產品,將造成沖擊。
互認基金須是“香港制造”
商議一年的內地香港基金互認終于有了新進展。12月4日,證監會基金監管部副主任徐浩在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年會上表示,內地香港基金互認討論已到最后階段,目前基金互認框架已就六方面達成共識,包括納入互認基金的范圍、管理人條件、互認審批程序、基金的投資運作、銷售及信息披露要求及投資者保障。
徐浩表示,已納入互認的基金應按兩地法律監管,產品應是簡單及透明度高的常規產品,并要在兩地同步做出信息披露。同時,下一步將就技術性問題著手,如資產規模、成立時間、本地投資者占比及跨境資金流動等,確保在內地資本項下尚未完全開放的前提下,建立適當的跨境資金流動安排。
來自香港證券監管層方面的聲音也同樣透露出,內地香港基金互認已進入最后階段。香港證監會副行政總裁張灼華表示,近期會盡快公布內地香港基金互認的有關細則。她指出,一直以來,香港是內地接軌世界的重要平臺,而基金互認將令香港成為全球第一個可跨境購買內地基金的城市,帶來的機遇極其龐大,同時,亦有助香港人民幣及其相關產品的發展。
注意到,即便內地香港基金進行了互認,也并不是所有有資格的基金都能參與。張灼華解釋稱,目前正在研究的內地香港基金互認計劃,并不代表有資格的基金就可以取得通行證在兩地買賣,有關基金必須通過當地監管機構的批準方可進入對方的市場,同時獲得內地互認資格的基金到香港售賣,也得獲得香港監管層的許可。
從提前透露的框架協議來看,在內地市場銷售的互認基金必須是“香港制造”。徐浩也指出,互認基金的投資、運作和實際管理必須在香港,并受到香港法律和SFC的監管。
香港雖為世界金融中心,但在基金運作方面以銷售為主。截至2013年6月30日,香港共有1845只認可基金產品,其中只有318只在香港注冊運營,占比僅17.2%。傳統上,香港零售基金絕大部分是Ucits(歐盟標準)基金,香港的角色只是銷售員,其中大部分在盧森堡注冊,主要是法規和稅務方面的考慮,方便同時在歐洲和亞洲共50多個市場銷售。
相比之下,目前香港注冊的基金只能在港銷售。不過,數據也顯示,在過去數年香港注冊的基金產品數目,每年平均增長約30%。
了解到,多家外資機構都積極在香港注冊基金。貝萊德(BlackRock)8月獲準發行其首批香港注冊產品,并期望年底前推出第二批;此外,德盛安聯、富達投資、富蘭克林鄧普頓等都在積極籌備。
一位香港投行人士向指出,產品在香港注冊的成本可能較高,未必所有資產管理公司都有能力做到。在他看來,目前香港的基金經理主要投資港股、臺股及內地A股為主。若未來放寬門檻,兩地基金互認后,可以吸引更多管理歐美的基金公司駐扎香港,設計與歐美資產相關的基金產品,通過香港銷售給內地投資者。
QDII首當其沖重新定位
兩地基金互認后,投資者將有更多產品選擇,可望帶動很具體的市場需求,不過,這也將改寫游戲規則,會徹底改變香港與內地的基金業態。
首當其沖的變化就是,香港不再是歐美巨頭分銷基金的“超市”,取而代之的,將是集注冊、后臺管理、投資與銷售于一體的全球第三大基金中心。而對主營QDII和QFII、RQFII業務的內地基金公司來說,“狼”真的來了。
上述投行人士直言,如果內地投資者可以輕易買到鄧普頓的美股基金,何必要通過繁瑣的QDII來代持,同樣,香港投資者也會更傾向于購買由內地基金母公司所發行的成熟基金,RQFII和QFII仍有其存在的價值,但不可避免將逐漸邊緣化。
嘉實基金產品管理部總監付強也指出,基金互認帶來的競爭和沖擊是必然的。一方面,海外有大量投資美國市場、新興市場的績優基金,國內基金公司目前在海外投資能力方面尚有不足;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基金產品的總體費率水平相對比較低,在國內基金投資人逐漸對費率產生敏感度后,尤其是對于指數化產品這方面的壓力比較大。所以,在基金互認這樣一個全新的制度環境下,基金公司應該全面審視和重新定位自身的QDII業務策略。
“產品競爭的維度是多方面的。相較海外同行而言,我們對國內的銷售渠道和客戶更為熟悉。QDII在與海外基金的競爭中將會呈現比較復雜的局面。”
實際上,在A股基金“掉鏈子”的時候,QDII經常異軍突起,在投資者不經意間獲取不菲的收益。正是這樣的誘惑,使得眾多基金公司在海外業務長期虧損的情況下,還在咬牙堅持發行QDII基金,艱難地探索國際化之路。
銀河證券基金分析師王陽指出,目前QDII業務的窘況,內地基金公司必須意識到國際化不等于香港化。香港只是為基金公司“走出去”打下了基礎,但今后必須放眼更廣闊的歐美市場,基金公司不僅要幫助國際投資者投資A股,更重要的是幫助國內投資者投資海外。
王陽進一步指出,從長遠來看,國內投資者總有一天會把理財的視野拓展到全球,畢竟全球配置的分散風險作用有目共睹,但到了那一天,他們買的基金究竟是國內基金公司的產品,還是海外巨頭的,才真正決定了中國基金業的國際化是否成功。從這個角度講,國內基金公司的國際化是必經之路。“基金公司不能坐等政策出臺,充分競爭將逼迫有實力的基金公司加速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