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化名)是一名居住在香港的新加坡商人,望著香港四季酒店外的海景,他若有所思,“未來香港還是要多跟內地合作,不然可能真的追不上新加坡了。”他惆悵地說。
在剛過去的新加坡國慶日,看到即將年滿91歲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與年輕議員的自拍照,他非常自豪,還特意發了一條朋友圈慶祝。
如今,他要將自己的事業建立在與新加坡非常類似的香港。但最近的香港卻令李俊有些失望。
李俊有一個注冊地在開曼群島的公司,需要在香港開設企業賬戶,卻遭遇了層層阻撓。“幾百萬現金已經準備好了,但是銀行百般刁難,我前后跑了一個月才把這件事情敲定,太令人失望了!”
全球競爭力逐漸下滑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14年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香港位居第四,自2004年以來首次跌出前三。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根據相關地區的經濟整體表現、政府效能、商業效率及基建設施,分析了全球60個經濟體系的競爭力,最終根據該地區創造及維持可讓企業進行良性競爭的良好經濟環境能力得出排名。
根據報告,香港在商業效率方面由第2位下滑至第3位,政府效率及基建設施都保持著原有的第2及第21位不變。但在政府效率分項中,民生政策及政制框架的排名卻一直在惡化,由18位跌至25位。
而在另一項排名——去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僅排名第7位。
世界經濟論壇在報告中指出,香港能保持過往的強勁表現,主要歸功于其完善的基礎建設以及發達的金融市場。但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其競爭力,必須重視高等教育以及創新能力,香港目前在這兩方面的排名僅為第22名和第23名。另一方面,香港也應該在研究機構的質量以及科學家工程師的數量上投放精力,以便超過其他地區。
實際上,記者采訪的多名學者專家,均表達了對香港競爭力下滑的擔憂。
香港財政司、政務司原司長唐英年在接受本報專訪時稱,盡管香港人非常有危機意識,但他仍然擔心未來香港競爭力的下滑。
“有競爭才有進步,一個地方如果沒有競爭的話就會很快衰落,但我擔心香港不能很快、很好地轉型。香港如果不繼續增加自己的附加值和增加創意,別人就會超越你。”唐英年說。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雷鼎鳴也承認,香港確實有競爭力下滑的危險,1990年,香港GDP占整個中國GDP比重約25%,這是用當時人民幣跟港元的匯率計算的,而如果按照同樣匯率計算,去年香港GDP整體占比只有3%。
“香港GDP占比的變化很重要,不能說這20年香港沒有增長,主要是內地增長得比較快,我們可以把這個比重變化看成競爭力變化的一個結果。”雷鼎鳴說。
土地人才成為最大制約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年發布了關于《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其中香港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中連續12年蟬聯首位。但報告也指出,香港“增速乏力、后勁不足”,在稅收、人才及軟硬件設施等方面優勢逐漸弱化,太過倚重金融及房地產等少數行業。
香港地產行業一直欣欣向榮,最近更保持了“大牛市”的增幅。樓價的不斷飆升,造成了許多香港本地行業開始卻步,只剩下地產業一面獨大,不少中小企業也因租金不斷上升,覺得步履艱難。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剛公布了2014年第三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根據調查,中小企業的營運成本中,租金比例由兩年前的23%大幅上升至第三季的32%,顯示對中小企造成相當大的負擔,而中小企的管理者對租金問題也異常關注,約有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期望能有措施協助他們應對租金成本上漲的巨大壓力。
在雷鼎鳴看來,香港競爭力下滑,確實跟房地產市場有很大關系,而房地產市場又跟土地政策息息相關。
“土地是決定性的東西,土地貴、房子貴、成本就貴,就會讓什么都變得很難發展。”雷鼎鳴說,香港目前要發展土地,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輕而易舉,而是要與多個利益團體博弈,才可能取得勝利,但這期間漫長的過程和付出的代價,都隨著時間的拖長而水漲船高。
另一方面,人才也是香港競爭力不足的阻礙之一。雷鼎鳴認為,人才是決定香港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近十年來,香港的人才盡管較過去有進步,但還是很少。
根據香港教育局最新數據,2013年,15歲及以上的人口中,有20.4%的教育程度是小學及以下的水平,有51%是中學水平,僅有7.8%是專上教育水平以上(即大學以上)。
雷鼎鳴稱,許多香港年輕人不愿意從事一些有實際意義的工作,比如飛機場維修等具有技術性的“藍領”工種,未來大學生也可能會面臨供過于求的窘境,這對香港的人才培養也有一定矛盾。
如何提升產業附加值
面對外界頻頻質疑香港競爭力下滑的論調,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曾說,“我們明白對區域及全球性的競爭,不進則退,而繼續走向高增值的知識型經濟,才能保持領先優勢,創造更多的優質工作機會。只要社會各界能夠群策群力,協力推動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定可進一步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
唐英年用他在商界摸爬滾打多年的經驗告訴記者,要提高競爭力就要提高自身的附加值和創意,否則就會被別人超越。
但提升附加值又談何容易?香港一直以服務業為經濟主體,四大支柱產業包括貿易、物流、金融、旅游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要在這些行業上錦上添花,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作為基礎。
目前,香港特區政府正進一步推進人力資源投資,教育占了政府經常開支的最大份額。根據2013年~2014年度修訂后的財政預算,教育開支占政府開支總額約17.6%,達到768.6億港元,但在過往幾年,教育占政府開支的比例都超過了20%,蘇錦梁稱,政府會繼續積極投資教育,以培養人才,促進社會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