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級別高且載體清晰、顯示度高的資源已基本得到開發,非物質文化資源及顯示度低的資源豐富但還尚待開發,可以通過深度挖掘和資源整合,開發出更多既體現整體區域文化特色,又展現不同地域特點,還能滿足游客深度體驗內容的旅游產品。
(一)的競爭優勢。“關中-天水經濟區”(以下簡稱“經濟區”)所轄區域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但受到資源開發利用條件的限制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影響,那些利用不可再生資源的產業不具有長期競爭優勢。這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文旅游的核心地帶,旅游資源是經濟區內最豐富、易開發和見效益的資源(表1)。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既符合現代旅游者深度探尋、追求心理感受的需求,又符合經濟區通過整合資源使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宗旨。這里的旅游業發展歷史悠久,通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引,可以將這個極具市場潛力的資源優勢,盡快地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二)旅游業的資源評價。按照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標準(GB/T18972-2003)》的劃分,經濟區旅游資源包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等類型。資源總量豐富、等級較高,形成了以文物資源為主,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科技教育資源等多種資源齊備的較為完整的旅游資源結構,兼具自然風光與人文勝跡的特點,有利于多角度、多層次綜合性開發(表2)。例如,商洛借助紀錄片《大秦嶺》的熱播,順勢營銷,將商洛以“商鞅封邑”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金絲峽、木王、牛背梁、天竺山森林公園以及柞水溶洞”為代表的綠色生態旅游、以“秦嶺藥庫”為名的中藥產業旅游,以“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為代表的紅色旅游融為一體,打造出了“秦嶺最美是商洛”的旅游品牌。經濟區內各地均具有這樣的組合條件,同時還各具特色。例如,楊凌的農業科技旅游資源、銅川的紅色旅游資源、渭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以及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工業旅游資源。目前,級別高且載體清晰、顯示度高的資源已基本得到開發,非物質文化資源及顯示度低的資源豐富但還尚待開發,可以通過深度挖掘和資源整合,開發出更多既體現整體區域文化特色,又展現不同地域特點,還能滿足游客深度體驗內容的旅游產品。
表1 “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資源(一) (單位:個)
|
城市(區)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
省級風景名勝區 |
國家森林公園 |
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A級以上景區 |
全國工、農業文化旅游、紅色旅游示范點 |
|
西安 |
41 |
65 |
1 |
4 |
8 |
|
|
36 |
12 |
|
銅川 |
6 |
27 |
1 |
4 |
|
2 |
|
4 |
7 |
|
寶雞 |
|
97 |
|
7 |
9 |
|
|
12 |
5 |
|
咸陽 |
30 |
77 |
|
|
|
1 |
3 |
10 |
6 |
|
渭南 |
35 |
51 |
1 |
3 |
3 |
12 |
26 |
6 |
/ |
|
楊凌 |
1 |
5 |
/ |
/ |
/ |
/ |
/ |
6 |
1 |
|
商洛 |
2 |
32 |
2 |
1 |
4 |
1 |
5 |
3 |
3 |
|
天水 |
13 |
32 |
3 |
8 |
2 |
5 |
22 |
19 |
/ |
資料來源:各地旅游局(2010)
表2 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資源(二)
|
城市(區) |
旅游資源 |
|
西安 |
秦文化資源群,包括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秦二世陵遺址等;唐文化資源群,包括華清池、大唐芙蓉園、唐大明宮遺址公園、大雁塔景區等;生態資源群,包括秦嶺中央國家公園、浐灞生態區等;宗教資源群,包括樓觀臺、法門寺、草堂寺、化覺巷大清真寺等眾多宗教圣地等 |
|
銅川 |
玉華宮、耀州窯-陳爐鎮、藥王山、耀縣文廟、神德寺塔、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舊址、福地湖生態旅游區、陳爐古鎮陶瓷燒制技藝 |
|
寶雞 |
法門寺、太白山、釣魚臺、周公廟、嘉陵江源頭、炎帝陵、諸葛亮廟、鳳翔東湖、青銅器博物館、北首嶺遺址等 |
|
咸陽 |
茂陵、乾陵、三原博物館、昭陵博物館、彬縣大佛寺、咸陽市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黃土民俗村、楊貴妃墓等;弦板腔藝術,牛拉鼓、蛟龍轉鼓、中華老字號張記餛飩制作技藝、皮影戲 |
|
渭南 |
華山、西岳廟、司馬遷祠墓、倉頡廟、橋陵、黨家村古民居、兩周古墓群、豐圖義倉;華縣皮影、華陰老腔、富平阿宮腔、合陽提線木偶、澄城堯頭陶瓷制作工藝 |
|
楊凌 |
隋文帝泰陵、姜嫄遺址、尚德村遺址、坎家底遺址、古邰國遺址、西農三號教學樓、水上運動中心、農業科技園、農大博物館、后稷教稼園等 |
|
商洛 |
金絲峽、木王、牛背梁、天竺山四大國家森林公園以及仙娥湖、華山南區、柞水溶洞、丹江漂流等;商洛道情、商洛花鼓、倉頡造字傳說等 |
|
天水 |
伏羲廟、大地灣、女媧廟、麥積山石窟、興國寺、卦臺山、華蓋寺、曲溪、石門、麥積國家森林公園、武山溫泉等;太昊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樂、秦安小曲、武山旋鼓舞、天水雕漆制作技藝 |
資料來源:各地年鑒(2010)
(三)旅游業的定位優勢。西部大開發重點在生態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從十余年的發展來看,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也不斷加大,這為經濟區產業集群化發展奠定了基礎。需要根據自身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揮特色產業優勢。旅游業是綜合性優勢產業,不僅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產業模式,更成為新時期提升城市形象、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基本上每個城市(區)都確立了旅游業的新興主導產業地位(表3)。同時,都相應制定了較為完善、具有前瞻性的旅游發展規劃,在政策傾斜上、資金支持上、土地和稅費優惠上,以及重大建設項目的立項上都給予了保障,為產業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四)旅游業結構調整方向。旅游業在經濟區內的發展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成為極具發展動力的產業之一。這是一個以提供勞務商品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涉及到吃、住、行、游、娛、購等多個行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和文化產業、動漫產業、傳媒出版產業等多個門類之間都有共通之處,可以激發出更多的效益增長點,產生極大的產業集群集聚效應。目前來看,發展的速度、規模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表4)
(五)旅游業發展制約因素。經濟區內各個城市目前已經具備發展旅游業的基礎,但仍存在很多制約因素。一是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很薄弱,即使是西安也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二是旅游發展理念需要改進,很多地方重“開發”、輕“規劃”,僅僅將旅游業發展停留在圈地、造房上,缺乏具有科學性、整體性、前瞻性的旅游規劃,在規劃實施中也缺乏延續性;三是各地之間地域觀念過強,即使初步建立起來了聯席制度,在實際操作中沒有更具可操作性的方案,使各地仍停留在各自為戰上;四是經營管理水平不夠高,很多地方都是政府旅游管理部門直接從事旅游規劃、營銷、管理等工作,職能交叉,行政化經營旅游市場,阻礙了市場正常發展,有些成立的股份制旅游企業也存在專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