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塬面寬闊平坦,塬面面積大,降水滲入量大,含水層厚度大,塬邊沖溝切割深,使潛水水力坡度增大,泉流量大,即排泄強度大。泉水最低流量出現在2~5月,最高流量出現在12月至第二年的元月份。
崆峒區北部塬區主要包括白廟塬、寨河塬—香蓮塬、草峰塬、索羅塬等。地下水為潛水,分布在大小殘塬之中。
①含水層及富水性
塬面覆蓋5~10m馬蘭黃土,具大空隙,垂直裂隙發育,透水性強,其下為中更新統離石黃土。離石黃土上段為亞粘土夾多層古土壤及姜石層,亞粘土具大空隙,裂隙發育,為潛水賦存提供了有利條件。下段為粘土,空隙裂隙均為不發育,且姜石層為板狀姜石,古土壤特征不明顯,起相對隔水作用。因此,中更新統上段空隙裂隙為潛水主要存貯場所。②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塬區補給、徑流、排泄條件較簡單。由于塬區四周都被溝谷深切,塬面高出當地侵蝕基準面200m以上,所以不存在側向補給,也不存在承壓水的越流補給,唯一補給源為大氣降水垂直入滲補給。地下水自塬面中心部位緩慢向塬兩側及傾斜方向徑流,大塬中心部位水力坡度<5‰,向四周逐漸增大,至塬邊增大到15‰~30‰,塬區潛水大部分以泉的形式在溝腦深切割部位排泄,其余一部分直接補給黃土梁峁潛水或人工排泄。如索羅塬塬中心水位埋深較小,為120m左右,含水層厚度大于25m,水力坡度0.4%,富水性強,單井出水量200~300m3/d;塬邊水位埋深大,140m,含水層厚度小于5m,水力坡度4%,富水性弱,單井出水量小于80m3/d。塬區地下水水質一般良好,在塬中心一帶水質類型屬HCO3—Ca2+型,礦化度在0.3~0.59/L,pH值在6.8~7.1。
補給及排泄強度,含水層厚度的大小,除受氣象因素的控制外,也受到地貌的嚴格控制。一般來說,塬面寬闊平坦,塬面面積大,降水滲入量大,含水層厚度大,塬邊沖溝切割深,使潛水水力坡度增大,泉流量大,即排泄強度大。泉水最低流量出現在2~5月,最高流量出現在12月至第二年的元月份。比雨季要滯后4~5個月,最低水位出現在5~7月。月平均最大最小流量正負誤差小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