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20世紀70年代施工技術落后、工藝差,機井運行多年,井壁管出現坍塌,維修恢復困難,大多數已成廢井,但沒有封堵井口,裸露敞開,污染源直接從井口棄入污染地下水資源,導致崆峒區北部塬區地下水污染日益加重,呈現由點到面、由淺到深趨勢。
由于對崆峒區北部塬區地下水利用和管理不科學等原因,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1)地下水開采過量,形成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區。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比較復雜,崆峒區北部塬區大量開采地下水,開采量大于補給量,使地下水位長期處于下降狀態下,水位持續下降,在開采量大于補給量的地段,就形成了以水源地為中心的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區水位越低,形成的漏斗區面積越大,反之則小。漏斗區的面積擴展與縮小又與本年度的降雨量、灌溉的入滲量及開采量的大小有密切的關系。北部塬區地下水多年超量開采,近年干旱少雨,地下水不能得到及時補充,致使部分塬區潛水位降落漏斗擴大。
(2)農業用水管理粗放,水資源浪費嚴重,單位面積灌溉成本高。目前,崆峒區北部塬區灌區工程配套陳舊、設施老化、缺少量水設施,喝“大鍋水”的現象依然存在,水費按畝平均攤配,不利于提高農民節水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直接影響到水資源的科學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田間大都采用土渠輸水,渠道水的利用系數為0.48左右,進入田間的水由于采用傳統的大水漫灌,約一半滲漏或蒸發掉,真正被農作物利用的只有灌溉總水量的1/3左右。單方水的效益平均不到1kg糧食,而采用現代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時,其單方水效益均在2kg糧食以上。
(3)對廢井未采取保護措施。由于20世紀70年代施工技術落后、工藝差,機井運行多年,井壁管出現坍塌,維修恢復困難,大多數已成廢井,但沒有封堵井口,裸露敞開,污染源直接從井口棄入污染地下水資源,導致崆峒區北部塬區地下水污染日益加重,呈現由點到面、由淺到深趨勢。
(4)對水資源環境保護不科學,可能對地下水造成污染。根據崆峒區北部塬區地下水資源的污染源角度可分兩種途徑:一是地表污廢水的排放,化糞池、污水管的泄漏以及垃圾堆的雨水淋溶土壤,使地下水遭受污染;二是農業面源污染,農耕區過多施用農藥和氮肥,其中約有12.5%~45%的氮從土壤中流失,造成農耕區地下水硝酸鹽的含量嚴重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