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村安全供水水量監控能力建設,并提出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區域農村飲水對水量、水質、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證率等方面的要求,建立農村飲水安全指標體系和安全等級標準,進而對各區域飲水安全保障程度進行分類和排序,提出農村供水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農村供水安全狀況進行計算、分析和評價。
1.基于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
按照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機制,提出各行業節水的總體目標,建立節水目標責任體系,建立基于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水資源監控體系。加大對農業節水的監控力度,抓好大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灌區信息化工程建設,實現用水計量自動化。按照全省行業用水定額,加強工業領域用水監控,積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和節水型產業,加快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污水處理和回用水平。重點抓好鋼鐵、火力發電、紡織、化工等高耗水行業節水監控。生活用水方面,完善計量設施,推廣節水器具應用,實行城市計劃用水和定額管理,把大型居民區、大型賓館飯店、大型娛樂場所、學校等作為城市生活節水監控的重點區域,加強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建設,推動公共建筑、小區和住宅節水示范建設。
2.基于農村飲水安全的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
加強農村安全供水水量監控能力建設,并提出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區域農村飲水對水量、水質、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證率等方面的要求,建立農村飲水安全指標體系和安全等級標準,進而對各區域飲水安全保障程度進行分類和排序,提出農村供水安全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農村供水安全狀況進行計算、分析和評價。加強農村飲水安全水質監控能力建設,提出水質保障技術。根據供水方式、供水水質、供水規模等工程情況,采用化學法、生物法和過濾法等技術,集成研究水質凈化效果和經濟社會效益,選擇最優的水質保障技術,為水質的動態監控提供技術支撐。
3.基于水權制度的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
在水資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要使水資源合理有效利用,需要建立和完善水權分配機制,在水市場中利用水權分配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用利益關系的調節刺激節水制度建設,建立基于水權制度的水資源監控體系,完善水權分配的調控體系。針對甘肅省水權制度建設存在問題,建立水量分配監控體系,完成水量分配指標體系的構建,通過對甘肅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在內的水資源總量進行調查評價,對各河流“水量水權”進行分配。加強各分水時段的監控,根據作物需水時間變化和用水持續緊張狀況,調整部分分水時段,充分利用水庫等樞紐工程滿足對水資源的調節,有效解決因種植結構等因素造成的個別時段用水緊張問題,緩解用水矛盾。加強各區域(市、縣區)用水量監控,根據區域水資源量,確定各市、縣區分配水量,在不同來水情況下,對各市、縣區的水量進行動態監測與監控,并對水量分配進行調整,建立控制斷面,實行總量監控,形成年度分配方案,并完善用水量定額管理制度。
4.基于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
針對甘肅省水資源特點,加強水資源、水環境基礎理論研究,推進科技創新。更新充實常規技術裝備,引進先進儀器設備,改進水資源信息系統管理方式,建立技術先進、準確及時的水資源信息監控系統,推進水情信息采集和傳輸自動化建設,加強水資源信息監控能力現代化建設。建立一支政治覺悟高、技術過硬、吃苦耐勞的應急水資源信息監控隊伍,制定完善應急監測預案,配備先進儀器設備,進一步提高水資源信息監控水平,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加強水需求管理信息體系結構建設,加強各類信息之間的傳遞和反饋,建立以行業水資源數據庫、用戶身份識別方法庫、定額計算指標確定方法庫、專家知識庫以及決策支持庫為基礎的水資源監控體系,推動水資源監控能力信息平臺建設,實現甘肅省水資源信息監控的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為水資源合理配置提供決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