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近日發出首份食品安全“黑名單”,除了實名曝光之外,更備注店家所在地址,其中,5名使用回收油脂的老板及廚師獲罪判刑。如此“全裸式黑名單”迅速成為市民焦點。
食品安全“黑名單”引發震動
11月10日,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外發布首份餐飲服務行業信用管理“黑名單”,蘭州市榆中九記火鍋、榆中天香源火鍋店、占福清真牛肉面館、伊隆牛肉面、軒德友蓬灰牛肉面、甘南路馬有布牛肉面等6家企業被實名曝光。
據蘭州市食藥監局介紹,這次曝光的6家企業當中,2家火鍋店使用回收廢棄油脂,4家牛肉面館沒有嚴格按照食品原輔料“索票索證”管理,使用不合格食品。管理部門除了根據違法情節對4家牛肉面館進行行政處罰外,使用廢棄油脂的2家火鍋店還被吊銷《餐飲服務許可證》,涉案火鍋店的負責人和廚師分別被法院判處緩刑和三年、兩年六個月、二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火鍋和牛肉面是蘭州人舌尖上的兩大特色愛好,消費群最廣、消費頻率最高。尤其牛肉面,無論當地人還是外來者,是其就餐食譜中的必選項。
“黑名單”一發布就引發當地媒體和市民的廣泛關注。“經常會去其中的幾家牛肉面館用餐啊!”“怎么火鍋里還在用回收油,惡心死了!”“賺錢也不能拿別人的胃當垃圾箱啊!”市民對“黑名單”所列餐飲單位表示出極大的不滿,也再次對食品安全提出擔憂。
蘭州市食藥監局餐飲服務食品監管處處長楊曉莉告訴記者,“黑名單”就是要讓消費者知情選擇,也為餐飲企業敲響警鐘。
摘不下的“緊箍咒” 撬動社會監督
餐飲企業黑名單實名公布后,記者隨機采訪發現,大多數人都表示不會再去這些餐飲單位消費。
“過去在外吃飯可以說"兩眼一抹黑",不知道哪家店可能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只能"憑運氣"。現在不誠信的商家被點了名,當然不會再去。”蘭州市民陳鋼說。
“黑名單”是食品安全行政監管的手段之一,但黑名單的意義更多來自市場投下的“反對票”。楊曉莉認為,企業違規違法經營的目的就是掘取更多利潤,但當市民了解了不良商家的真面目,不再去消費,這些商家自然就會被市場淘汰。
“行政監管在某種程度上會受限制,一是來自于程序的復雜和繁冗,二是處罰力度不足以給不良商家以震懾。”楊曉莉說,“黑名單”最大的效果就是提升社會監督所起的作用,這樣的“懲罰”甚至大于行政手段。
一位從事餐飲行業的老板告訴記者,上了“黑名單”基本上就會“大傷元氣”,想再樹立信任度,相當困難。“所以很多餐飲單位寧愿讓食藥監局多罰點款,也懼怕被"黑名單"捅出去”。
對失信企業曝光在過去的行政監管中并不鮮見,但往往都留有余地,曝光的模式通常為“某某通信企業”“某某火鍋店”“某某汽配城”等,語焉不詳、心慈手軟的背后難免讓老百姓猜疑是不是存有“貓膩”。對于這樣的“黑名單”,消費者在選擇時依然無從下手,監管效果也走了形式。
而如今“黑名單”的曝光則有名稱、有地點,指向性明確,上榜無疑是失信企業拿不下來的“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