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寧夏提出了“加快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這就意味著“十二五”時期和今后一段時期,寧夏仍然要保持城市化的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在經濟社會發展總目標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十一五”期間,寧夏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引導人口合理有序流動,大力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區城鎮人口達到300余萬人,城市化率為47.50%,比2005年的42.28%提高了5.22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01個百分點;比2000年的32.43%提高了15.07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51個百分點。當前,寧夏提出了“加快建設和諧富裕新寧夏,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這就意味著“十二五”時期和今后一段時期,寧夏仍然要保持城市化的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在經濟社會發展總目標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寧夏的城市化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遵循“追求高質量的城市化”、“產業發展與人口轉移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城市化”、“繼續壯大優化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產業發展促進人口轉移,推動城市化發展”的思路,具體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要樹立城市化的質量理念。在新時期,追求高質量的城市化已經是我國推進城市化工作的首要指導思想。所以,寧夏在今后的城市化戰略中,一方面要繼續關注城市化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更要高度關注城市化質量的提高。筆者以為,高質量的城市化,首先是城市人口比重增加與城市經濟增長相互協調的城市化;其次,應該是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并同時能夠有城市就業崗位的城市化;再次,應該是農村進城就業人員身份真正轉變為城市市民的城市化;最后,應該是新轉移進城的人口能夠得到住房、子女就學、就醫、養老等社會基本保障的城市化。至少要有以上四個特征,城市化才能算是比較健康和有質量的城市化。相反,國內外的城市化問題都告誡我們,盲目地追求城市化率,就會導致“城市化病”,其最主要特征就是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后,沒有就業崗位而淪為無收入、無消費能力的流浪者,他們不僅不能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反而成為社會穩定的危害者,這種問題在拉美國家最為典型。在我國,比較普遍的問題是,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家屬的“半城市化現象”。即雖然有很多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并找到就業崗位,但是,他們卻不能取得城市戶口,不是城市市民,只能掙到相對較低的工資,享受不到市民應有的住房、子女上學、就醫、養老等社會福利保障。這種中國特色的城市化問題的長期存在,一方面導致社會不公而危害社會進步和穩定;另一方面,大量的長住城市的進城“農民工”及其家屬雖然被統計到了城市化率中的城市人口,但卻沒有實際消費能力,也就不能發揮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這種“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顯然也是一種低質量的城市化。在我國,城市化率名義上已經超過50%,但必須深刻反思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突出問題,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機導致我國經濟增長受阻的危急時期,更是迫切需要重建城市化與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
第二,要通過特色優勢輕工業發展促進寧夏城市化發展。輕工產業技術要求比較低,投入資金比較少,經營靈活,容易吸引要素進入和形成產業集聚。寧夏不僅有發展重化工工業、能源產業等方面的優勢,也具有發展輕工業的優勢。寧夏應該根據自身優勢推動特色輕工業的發展,尤其是輕紡和食品工業,通過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增加人口的集聚。輕紡工業中羊絨產業是寧夏的優勢產業,可以通過內引外聯進一步擴大規模,并逐步拓展產品品種和擴大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羊絨加工業的國際地位。食品工業應該重點從伊斯蘭民族文化優勢入手,積極發展清真食品產業。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對國際穆斯林市場銷售渠道的建立和產品在穆斯林國家市場上優勢競爭地位的確立,來實現產業集聚。以輕工產業大發展帶動工業結構優化,繼續促進城市人口集聚,從而保持工業對城市化的貢獻,應該是現階段和今后寧夏城市化進程的有效動力手段。
第三,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強服務業產業吸納能力。有研究表明,服務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在三次產業中是最強的,同量的資金投入到服務業所創造的就業崗位是第二產業的3-4倍。因此,服務業的發展大大增強了城市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從長期來看,服務業對城市化增長的正向拉動影響會更長久、更有效率。近年來,寧夏服務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在吸納勞動力、推動城市化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但應該認識到,寧夏正在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工業化對城市化的貢獻率必然逐步減弱,只有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才是城市化可持續發展和邁向高質量的重要動力。實際上,寧夏的現代物流業、旅游業、商務會展業、金融保險業等很有發展潛力,也具有提高競爭力的空間,應加快現代服務業體系的建設,從而形成現代服務業與高質量城市化的協調發展。
第四,政府要加快戶籍制度及其配套政策改革,加快推進城市化質量的提高。長期以來,中國現行的戶籍制度對吸引農村勞動人口進入城市就業,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以人口自由流動(并非人口自由遷徙)為代表的戶籍政策松動,為工業化和服務業增長帶來積極影響,但是這種并不到位的改革政策使流動勞動力的收入與消費大幅度分離,導致中國服務業未能獲得充分發展。研究表明,如果對戶籍制度及其配套政策進行改革,則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將會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服務業是就業容量相對較大的產業,所以,打破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改革帶來的服務業的增長又將會極大地促進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進而就可以形成服務業增長與城市化加速的良性循環。。鑒于此,寧夏政府應加快對戶籍制度及其配套政策進行改革,重點從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著手改革,維護廣大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為農民工在城市的立足消除后顧之憂。城市管理部門應拓展城市發展思路,敢于大膽探索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如以項目建設來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改善城市功能,以人本管理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宜居和宜創業的城市品牌建設,以各種優惠政策吸引資金和人才在寧夏集聚,進一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