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時,青海省西寧市民馬萬海帶著老婆孩子又下了館子。葷素仨菜、一人一碗飯,100元內打住。馬萬海告訴羊城晚報記者,西寧人都愛下館子,“尤其是那些小餐館,每天客滿,大家都圖方便!”
陪著馬萬海坐在一間只能擺下6張飯桌的“麻雀”餐館里,出于慣性思維,羊城晚報記者表示懷疑:“不怕地溝油嗎,在這種小餐館天天吃?孩子長期這么吃,安全?”
“安全!拍胸脯給你打包票,在西寧吃飯,絕對不怕地溝油!”馬萬海呼嚕嚕地把漂著油花兒的菜湯倒進碗里,蘸著餅子嚼得正香,“西寧餐廚垃圾的潲水全部統一回收、集中處理,在西寧吃飯,沒地溝油!”
馬萬海有發言權。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開著5噸儲量的改裝“大東風”,沿著青海省西寧市最主要的東西干道之一——八一路、挨家收取餐廚垃圾,每天巡回兩到三趟、60多公里,沿街100多個大酒店、小飯館,全是馬萬海的“客戶”。
“餐廚垃圾全被公司收了、潲水油也沒了,‘地溝油’的源頭自然就被截住了!現在偶爾有人想使壞倒賣潲水,馬上就會被老百姓舉報,第二天城管就去執法。”馬萬海信心很足。
這便是被稱為“政府立法監管、企業市場化運營,實現餐廚垃圾收運處置一體化、規模化、無害化處理”的餐廚垃圾處理“西寧模式”。
據統計,目前整個西寧市城區加上周邊三縣的餐廚垃圾【注:除居民家庭外】集中收運、無害化率都已經達到90%,4000多家餐館的餐廚垃圾日產日清。餐廚垃圾每天實際處理量達到130噸至150噸。2012年累計集中處理36150噸餐廚垃圾。
嚴處
私自處理餐廚垃圾的,處1萬至3萬元罰款;私交餐廚垃圾的餐館,處1000至3000元罰款
嚴打
市長掛帥餐廚垃圾整治小組,從市到區、縣都組成巡邏隊,嚴厲打擊私運潲水
A 變化
沿路餐館均自覺交運
一坐上馬萬海的餐廚垃圾收運車,羊城晚報記者便注意到車頭掛著的一只小白熊毛絨玩具——系著小熊的紅頭繩都已經舊了,小熊卻雪白雪白。“前幾天才給它洗了澡,從2008年我第一天開這車,它就陪著我吶!”馬萬海是個西北彪形大漢,對小熊的體惜,反映出他對這份工作的忠誠。
“這工作有點‘味道’,但更有‘味兒’!”馬萬海一邊打著方向盤,一邊語帶雙關:每天和垃圾打交道,刺鼻的味道多少免不了;但老百姓視他們為食品安全、環境衛生的守護者,又讓他很自豪。
2008年剛開廠的時候,工作并不好做。“收不上來!主要是餐館少了筆收入。比如說匯豐樓(注:西寧一著名餐廳),按照1桶100斤潲水計算,一天能出10桶,賣給養豬的,一年下來能掙好幾萬元錢;小餐館的潲水一天半桶、1桶,賣不了錢也能換不少肥皂、洗衣粉。拿給我們公司處理,沒有一分錢補貼,所以餐廳一開始都不樂意。我得下車一家家去吆喝!一天跑兩趟下來,5噸潲水還收不齊。”
政府的落實到位的支持,讓“馬萬海們”的工作越來越順利。
一是有法可依。
2007年10月,西寧市政府制定出臺《西寧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2009年11月,又頒布實施了《西寧市餐廚垃圾管理條例》。根據條例,對擅自處理餐廚垃圾者嚴厲處罰:私自處理餐廚垃圾的,處1萬至3萬元罰款;私交餐廚垃圾的餐館,處200至1000元罰款。近期,后者的罰款又提高至1000至3000元。
二是行動到位。
西寧市政府成立了主管市長掛帥的餐廚垃圾整治小組,城管、衛生、藥監、環衛、農牧、工商、公安等多局聯動組成聯合執法組,從市到區、縣都組成巡邏隊,嚴厲打擊私運潲水,僅用了短短3個月,統一收運的餐廚垃圾就從一天幾十噸穩步提升至100多噸。“以前一天收不上5噸,現在一天10噸都常常打不住!”馬萬海說,司機們對各家餐館的潲水量都了如指掌,如果哪家餐館的產出驟降,司機可以隨時向城管報料。
城管局還抽調專人組建聯合執法組,對餐廚垃圾產出單位實行全天候監控和檢查,嚴厲打擊非法買賣、收運餐廚垃圾,非法加工提煉動物飼料和“地溝油”等違法行為。
整治力度持續,2013年累計查處非法收運垃圾車輛8輛,隨意傾倒和不按規定處理餐廚垃圾的餐飲單位19家,取締“泔水豬”養殖戶1家、煉制“地溝油”窩點2個,收繳“地溝油”1.5噸。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跟車發現,沿路的餐館已經養成自覺的交運習慣。
青海民族大學兩側,開著十幾家餐館,下午2時許,收運車駛至慢車道上停了下來,啟動車上的廣播音樂,不少拉著餐廚垃圾專用桶的餐館服務員已經等在路邊,等車停穩后,便逐一把自家的專用桶推近大車的傳送位,將桶身熟練地往上一蹺,一側的凹槽便穩穩卡住大車凸出的固定卡位;再把桶蓋打開,里面滿滿的都是五顏六色的潲水;輕輕一掰旁邊的傳送桿,“嘎嘎嘎……”裝滿潲水的大桶便通過鏈條直送車身潲水大罐的頂端投口;“嘩——”所有潲水一瞬間倒進罐里,一點也不會飛濺,只能在空氣里聞到少許氣味;空桶降回原地,各自被“領回家”再蓄潲水。整個流程只需要1分鐘左右。
B 模式
企業收運處置一體化
西寧市政府通過公開招標,2008年選定青海潔神環境能源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潔神”)獲得收運處置全市餐廚垃圾的特許經營權。
在潔神的生產車間里,餐廚垃圾天天都在“神奇大變身”。
固體渣滓篩除雜質后,被投入“蛋白飼料生成器”,經過120℃高溫處理,3小時后變成飼料。羊城晚報記者捧起一抔咖啡色的飼料粉,只見里面基本看不到一點雜質,湊近鼻子聞聞,竟然隱約有點牛羊肉味,還泛著油脂的光澤。“西寧人吃牛羊肉多,所以飼料里的蛋白質含量很高!”負責技術的狄部長介紹。
液體部分則在除去雜質后,通過酸催化、堿催化、蒸餾,變成0號生物柴油。斟出一杯油,潲水油那種黑沉沉、臟兮兮的樣子早已蹤跡全無,液體透明清亮、略泛明黃,湊近一聞竟然有點魚肝油的清香。據了解,目前全公司的20多輛垃圾收運車,就混用了近10%的這種生物柴油,它的燃燒排放物就是水,基本零污染。
潔神西寧項目公司總經理曹永全認為,目前國內多個城市都有餐廚垃圾處理廠,唯獨西寧能達到接近100%的餐廚垃圾收運和無害化處理率,被稱為“西寧模式”,主要源于幾個因素。
一是政府和企業分工明確。政府為餐廚垃圾立法,監管到位;技術層面則通過政府公開招標,由經營更專業的企業以市場化效率運作,采用BOT模式,由潔神投入1億元建廠并管理運營,政府通過補貼購買服務,廠房30年后歸還政府。
二是收運處置一體化。目前國內很多城市由環衛局收運餐廚垃圾,再交給企業處理,很難保證餐廚垃圾的質量。收運處置一體化后,我們的收運師傅都帶著一個鉤子,抽查各家餐館垃圾的質量,如果雜質太多,第一時間就會要求對方改正。曹永全介紹。
企業負責收運,而處理垃圾的重量往往和政府補貼掛鉤,會不會發生虛報的情況?曹永全介紹,每輛收運車在卸貨時都要預先過磅,地磅的數值實時傳送至城管局,總量無法造假;而通過兌水來“增加業績”的方法也不劃算,“稀釋的餐廚垃圾產生污水,污水也要進行無害化,處理成本是普通污水的兩倍以上,不劃算!”
C 問題
補償機制仍有待完善
西寧模式是否就完美無缺?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探索中的西寧模式也有新問題,一是產品出路讓人糾結,二是補償機制有待完善。
曹永全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平均每100噸餐廚垃圾可以產出3噸生物柴油、10余噸蛋白飼料,但迄今為止,蛋白飼料尚無國家標準,“銷售名不正、言不順。”據悉,目前國內對餐廚垃圾是否適合制造蛋白飼料尚有爭議,國標出臺非短期內可望。賣不上價的蛋白飼料,每年只能給潔神盈利100多萬元,約抵扣餐廚垃圾收運處置成本的10%左右。
為此,潔神正謀劃產品轉型——固體部分不再生成蛋白飼料,而是生成沼氣。“目前處理固體餐廚垃圾每年需要燃燒200多萬元的天然氣,生成沼氣后,首先就可以替代天然氣,節約下這200多萬元的硬成本。”
目前,潔神總投資1億元的設備轉型計劃已經完成可行性研究,即將開始專家評審,預計2014年春季,潔神將啟動設備的全面轉型升級。
除了轉型升級,補償機制尚未完善,也讓潔神頗感壓力。
從2008年6月1日投產迄今,潔神總共收到政府補償款4750萬元(含2012年預支款),長期虧本經營。而政府至今還沒有確定出系統可行的補償機制,讓潔神心里犯怵。
按照生物柴油每噸售價4000元,蛋白飼料抵扣10%成本計算,每噸餐廚垃圾收運處置的成本是近260元,產出品只能抵扣不足6成的成本;再加上投資建廠的貸款利息,潔神的經濟壓力不輕。
“作為社會公益企業,我們希望享受行業待遇——保本微利:經過補貼實現7%-8%的利潤,但政府至今還沒有得出最終的審計數據,補償也沒有長效機制,往往是我們喊救命,政府就撥點款,沒了長效機制,這顆企業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定心丸’。”曹永全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