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校園里,通過對書籍知識的了解和道聽途說,僅僅知道果洛藏族自治州氣候環境惡劣、高寒缺氧、牧民們過著游牧生活,住在帳篷里,吃不到新鮮蔬菜。而眼前的情形竟大相徑庭。溫棚收入、挖蟲草、畜牧養殖、出外務工等,牧民華青月收入近3萬余元,全家人辛勤勞動,年收入達20余萬元。
大武草原一望無際,遠遠望去,皚皚雪峰連著碧藍天空。此時,感覺站在了離天最近的地方。
阿尼瑪卿雪山腳下的瑪沁縣大武鄉哈隆村,開闊的草原上,遠遠的一棟二層小樓格外引人注意,鄉黨委副書記楊桑告訴我們:“那棟樓房的主人是我們鄉勤勞致富的能手,也是在我們鄉建起首座溫室大棚,進行蔬菜種植的牧戶華青。”
華青家后面的山坡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經幡,與金色的草原共同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進入院子,一輛挖掘機和裝載機停在院內,花園里竟然還種著一些樹。
走進華青的房中,一股暖氣撲面而來,偌大的玻璃透明魚缸,10來條小金魚在里面歡快地游動著,魚缸上面掛著鳥籠,里面的小鳥嘰嘰喳喳地跳來跳去,好似在歡迎遠方來的客人。
客廳里,巨大的綠色盆景、冰箱、液晶壁掛電視、洗衣機、真皮沙發、墻壁上的暖氣片、精雕細刻的長方形木桌等映入眼簾,桌上的一個個盤子里擺滿了麻花、奶糖、葡萄干……在一個地道牧民家的所見所聞,徹底顛覆了以往我對青南牧區群眾生活的認識。
以前在校園里,通過對書籍知識的了解和道聽途說,僅僅知道果洛藏族自治州氣候環境惡劣、高寒缺氧、牧民們過著游牧生活,住在帳篷里,吃不到新鮮蔬菜。而眼前的情形竟大相徑庭。
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黨的富民惠民政策,得益于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牧民自身觀念的轉變。
“這棟房子是2009年實施游牧民定居安居工程時蓋的。蓋這棟房子和裝修共花費40余萬元,當時政府補貼了近4萬余元。”華青告訴記者。
多年來一直跑運輸,已經年過花甲的華青告訴記者:“那是在2010年,縣里組織牧民到東部農業區參觀,受到啟發,回來后自己籌集了16萬元資金,建起了兩棟溫室大棚,種植蔬菜。”
華青建設大棚的時候,縣上農牧部門提供了塑料膜、鋼管等材料,而且建成后,還專門派出技術人員蹲點進行輔導。起初,先種了一些白菜、蘿卜、油菜等等容易伺候的蔬菜。到了第二年就開始種黃瓜、西紅柿、辣椒、茄子等近10種蔬菜。
聽了華青的話后我感到很疑惑,因為我家以前也是在湟水河畔種植溫室大棚的,建造一座溫室大棚花費多達8萬元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華青一說到他家溫棚所用的灌溉水是從背面的山上引流下來的。我才恍然大悟,如果是這樣,兩座大棚花16萬元不算什么。
華青家的溫棚內,暖和有加,氣候濕潤,一塊小油菜地綠油油的,讓人眼前一亮。華青說:“溫棚的蔬菜除了每年保障自己,還會給村里的鄰居一些,其余的賣給附近村、鎮的牧民,這筆收入有近3萬余元。”
其實,溫棚收入只占華青家庭年收入的一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收入還來源于挖蟲草、畜牧養殖、出外務工等。每年5月到6月底,他們全家都要到山上挖蟲草,短短兩月下來,全家人蟲草收入至少有10萬元。蟲草挖完后兒子和兒媳開著自家的裝載機去砂石廠務工,月收入近3萬余元,全家人辛勤勞動,年收入達20余萬元。
華青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11年前收養了一個小男孩,當時男孩6歲,父母離異,無人照顧,于是,華青承擔了照顧孩子的責任,并供孩子上學讀書。
如今,在雪山腳下,華青這樣的牧民不是個例。在黨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草原牧民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