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貿易環境以及產品的需求量大大改變,人們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也不斷地提高,為此西安大多數棉紡企業主要是在如何提高產品檔次、質量和附加值上下功夫。
西安正在對傳統紡織產業搬遷改造并且逐漸成為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地。然而西安紡織產業在技術、結構、規模上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完善產業鏈是核心,抓好產業集群建設是關鍵,“產業和產業化是一個由科學、技術、經濟、政治、社會多重相互作用構成的系統和過程……必須考慮到各種產業的類型和特征”。紡織產業具有市場廣闊、技術阻礙小、投資量不大、收益成效速度快、積累資金多等特征,同時它可以緩解就業壓力。為此,西安市政府在升級改造紡織產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需求、供給、對外貿易、經濟制度、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努力發揮好引領作用。企業主體要致力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積極引用高端科學技術助推產業升級,通過轉型升級使紡織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1、缺少合理的產業結構以及完善的產業鏈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
產業鏈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經濟技術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主要是基于區域差異,著眼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借助區域市場協調地區間專業化分工和多維性需求的矛盾,以產業合作作為實現形式和內容的區域合作載體。
不同產業結構包含不同的產業鏈,各個產業之間以及不同產業的產業鏈之間存在著相互的聯系,完整協調的產業結構必須建立在完善的產業鏈的基礎上。紡織產業屬于第二產業,隸屬輕工業。上世紀90年代以前,紡織城依靠區位優勢和政策支持“織”出了西安紡織工業的發展與繁榮,西安市建立了門類較為齊全、布局相對合理、配套比較完整的國有紡織工業體系,西安紡織城逐步發展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紡織城生產工藝的落后,紡織城產業的單一,使西安紡織產業群陷入整體性衰落,國有企業競爭力明顯下降。特別是一些處于產業鏈中后端,與最終產品市場更靠近的行業如印染、針復織、毛紡織等最早陷入困境,逐漸被淘汰出局。而民營經濟又沒有及時跟上,致使目前西安紡織行業產業鏈縮短,產品附加值不高,產業配套能力不強,既削弱了棉紡織等優勢行業的競爭力,又制約了全行業的發展。
2、西安紡織行業發展規模太小,產業集中度偏低
產業集中度也叫市場集中度,是指市場上某種行業內少數企業的生產量、銷售量、資產總額等方面對某一行業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這幾家企業的某一指標特別是銷售指標占該行業總量的百分比來表示。企業市場集中度直接反映它的市場地位高低和對市場支配能力的強弱,是企業形象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貿易環境以及產品的需求量大大改變,人們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也不斷地提高,為此西安大多數棉紡企業主要是在如何提高產品檔次、質量和附加值上下功夫。然而由于政策支持不夠,運行資金短缺,西安紡織企業的紗錠、布機等機器設備數量較少,技術更新緩慢,市場拓展能力不強,并且各個企業之間的合作意識不強,互補作用不夠,集成發展能力較弱,難以與東部地區的紡織業相抗衡。
3、企業的所有制結構調整力度不夠,國有企業困難進一步加重
所有制結構調整就是為激發最大的活力,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在鞏固加強生產資料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改革體制并調整生產資料分配,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優化產業升級,促進國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國企改制后,西安部分有實力的民營紡織企業被收購重組,保留了生產能力;但還有很大一部分企業改制不徹底,一部分仍為國有獨資公司,靠財政撥款運營,另一部分由原來的子公司繼續經營,仍然沒有擺脫國有性質或國企機制,發展動力不足,經營機制不活,競爭力不強,虧損嚴重,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調整。同時存在一些歷史包袱沉重、扭虧無望的企業,還沒有實施政策性破產。
4、科研成果就地轉化能力比較弱
西安市雖然紡織科研力量雄厚,又擁有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大中型紡織企業,還有西北地區唯一一所以紡織服裝為辦學特色的西安工程大學(原西北紡織工學院)提供科研支持、人才支持、智力支持。但是目前西安紡織行業沒有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體系與機制,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缺乏合作,科研成果和生產經營脫節,沒有充分發揮出紡織科研教育資源和棉紡織企業基礎較好的優勢,致使其紡織產品特色不鮮明,品牌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