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發展雖然需要相應的物質基礎作前提,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文化旅游產業對自然資源破壞性較小,對不可再生資源消耗較少,相對而言是一種低消耗、高產出、高附加值的“綠色”產業,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文化旅游產業將以不可預料的速度成為社會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1.文化、旅游與經濟融合日趨緊密。從世界范圍看,旅游、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旅游的本質特征是文化,現代旅游業競爭的核心要素就是文化內涵的競爭。陜西在文化與旅游方面具有雙重優勢,2010年陜西省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85.96億元,增速為25.5%。2011年陜西旅游總收入已占全省GDP的11.04%,旅游業拉動和支撐全省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與旅游、經濟等要素相結合,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文化本身所蘊涵的經濟價值。
2.文化旅游產業相對而言是一種低消耗、高產出的“綠色”產業,有助于推動陜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文化產業本身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鮮明特征,是典型的綠色經濟、低碳產業。旅游產業發展雖然需要相應的物質基礎作前提,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文化旅游產業對自然資源破壞性較小,對不可再生資源消耗較少,相對而言是一種低消耗、高產出、高附加值的“綠色”產業,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文化旅游產業將以不可預料的速度成為社會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3.文化產業已逐步成為現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目前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英國、日本的文化產業已成為其國內第一、二大產業,美國的文化產業已占本國GDP的18%~25%。在國內北京、上海、廣東、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陜西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300億元關口,占GDP比重3%,可見文化產業發展活力逐步增強,發展潛力巨大,文化產業已成為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突破口,是區域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產業經濟新的增長點。陜西旅游業發展迅速,實現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有助于推動陜西建立創新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4.文化旅游產業涉及經濟領域廣泛,發展前景廣闊。文化產業目前主要包括圖書報刊、廣播音像影視、文化娛樂、文化旅游、廣告、藝術博覽會等眾多行業領域,是一個有巨大增長空間的新興產業形態。隨著當前中國人民群眾的富裕程度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斷增多,對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斷增強。旅游產業借助文化產業的豐富內涵,提高旅游產業的文化含量,增強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市場競爭力成為必然選擇,陜西要抓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5.高科技文化旅游產業產品對經濟發展推動作用巨大。近年來很多旅游景區利用旅游搭臺,文化唱戲,經濟受益,取得了文化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豐收。比如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劇場《印象•劉三姐》、西安的夢回大唐、云南的云南映象等,都是利用高科技手段,結合當地民俗風情、文化特點、資源特色形成的具有區域優勢的旅游品牌。同樣具有顯著經濟拉動效應的還有廣播影視業、工農業產品博覽會、動植物園藝博覽會等也都是以高科技為前提,以文化產業產品為基礎,以旅游產業產品為載體,以全新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為業態,沖擊著人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構筑著現代經濟社會全新的發展態勢和前景。這對于人們生產生活改變影響深刻,對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作用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