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自然地理條件特殊,已開發和正在開發的旅游景點之間距離較遠,需要有新興的文化旅游產業來彌補這種不足,來提升旅游產業的檔次和內涵,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對文化體制進行深層次的改革。
1.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總體水平偏低,對經濟發展貢獻不夠。陜西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早,但是從整體上看,陜西文化旅游業發展水平不高,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對經濟貢獻度偏低,2011年陜西旅游產業對地方GDP的貢獻率低于發達省份2個百分點。陜西的文化旅游產業在滿足社會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市場化變革能力不足,文化旅游資源整合程度較低,規劃管理相對滯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旅游景點分散,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積聚性、關聯性差,產業鏈條短且多數處于初級水平階段,產業產品的地域特色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文化旅游的投入產出效益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陜西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降低了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2.文化旅游產業資源整合能力弱,產業產品創新能力差。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們的欲望已經從物質層次的需求逐步提高到精神層面——文化的需求,因而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成為現代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并由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衍生帶動的其他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的空間、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增長源泉,所以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陜西的旅游資源、文化資源地域性特征明顯,分布比較分散,南北跨度大,資源整合開發難度大,存在整合能力不足,整合技術手段落后,產業產品創新能力差的現實困境,難以滿足市場競爭的實際需求。
3.文化旅游產業投入少產出少,旅游產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精致程度低。一是投入少。文化旅游產業本身對金融資本具有高度依賴性,但是由于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周期較長,資金回收速度慢,受外界影響因素較多,市場不穩定性較大,投資風險相應增加,銀行和企業投資文化旅游產業意愿低,文化旅游產業資金短缺。二是旅游產業中文化含量低,旅游業發展粗糙。陜西的旅游資源開發、產品開發、旅游設施建設、旅游人才培養、旅游服務業之間沒有形成高質量的文化旅游產業鏈和高效地協作方式,相反,在一些企業之間反而形成低水平之間的惡性競爭和惡性循環,影響了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三是旅游產品規模總量小,集約化程度低,原創能力弱。陜西能夠打的響的旅游精品不多,能夠拿的出的文化精品也屈指可數,能同時將旅游和文化產業結合起來特別是耦合起來開發發展實現互利互惠、共贏發展的精品更少。以西安為例,西安生產的旅游紀念品大多是以仿制品為主,在品種、特色、質量方面難以滿足旅游者的實際需求,而且在西安能夠買到的工藝紀念品在其他旅游景點也能買到,更重要的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旅游文化產品極其缺乏。
4.文化旅游產業體制機制不健全,產業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陜西自然地理條件特殊,已開發和正在開發的旅游景點之間距離較遠,需要有新興的文化旅游產業來彌補這種不足,來提升旅游產業的檔次和內涵,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對文化體制進行深層次的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經營管理理念的創新、制度機制的創新完善、文化發展的載體形式創新等,用文化提升旅游,用旅游傳播文化的文化旅游產業還沒有真正發展起來。當前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可操作的戰略合作內容、經營管理體制、配套措施和保障機制,不斷完善文化旅游市場體系建設,完善企業產權制度,擴大企業誠信,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5.文化旅游產業消費市場有效供給不足。陜西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但有效的文化旅游產業消費市場供給不足。我們雖然加大了對文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努力探尋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新的旅游景點,不斷研發旅游紀念新產品,積極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創新發展了一批文化精品,嘗試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比如挖掘陜北民歌、關中大唐十八陵、陜南秦楚風韻等特色文化等,但是從整體市場消費需求來看,有效供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