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要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趨旺盛。傳統文化與新型文化消費不斷增加,文化消費總量快速增長,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擴大文化消費,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十二五”期間,陜西若能充分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將對推動陜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建設“西部強省”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分析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擴大陜西文化消費現狀。
(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營造良好的文化消費氛圍
據《2012年陜西藍皮書》顯示,一半以上公眾認為陜西的文化氛圍“一般”或“較差”。這表明,陜西文化氛圍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距公眾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期待尚有一定距離。為此,一是要培養和提升文化消費觀念。文化消費是一種精神和心理層面的需求,它的級別和強度更多地受消費者的文化修養、職業屬性、個人興趣愛好等因素的影響。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宣傳,逐步改變人們的傳統消費觀念,引導居民由物質消費逐步轉向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由消遣娛樂的文化消費向提升個人素質的健康消費轉變。二是要打造特色區域文化消費市場。要著力加強區域合作,因地制宜,特色發展。進一步圍繞關中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陜北紅色經典和黃土風情文化,陜南漢水文化和綠色文化“三大特色板塊”,不斷推出富有區域特色的精品力作和優質的文化服務,形成各自區域優勢,拉動區域經濟增長。三是要加強文化消費市場的管理。進一步加強對相關消費法規、行業準則,文化消費市場的制度建設,加大對低俗、迷信、色情等文化活動的處罰力度,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費市場秩序。
(二)加大投入,夯實基礎,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要加大投入力度。要保證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支出比重,該指標應隨著經濟增長保持一定增長。要進一步加大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應通過改革盡快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緊缺問題。二要加強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要定期為廣大群眾提供好的公益性演出,尤其是更多質優價廉、雅俗共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應保障全省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大眾文化活動的基本文化權益。三要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公共事業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推動民營文化機構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四要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開展城市對農村的文化幫扶。同時,要推動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尤其是要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三)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消費升級
1.“文化+科技”模式。即利用高新技術產業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讓文化和科技很好地融合,多樣化、多層次文化需求的實現更加依賴于科技,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消費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現代化。有關數據顯示,深圳市僅2010年一年,以騰訊、迅雷、A8音樂、華視傳媒、中青寶、環球數碼等企業為代表的一批文化科技型企業就平均增長48%,并且繼續呈現強勁的攀升態勢。陜西作為西部科技大省,未來更應不斷借助“文化+科技”模式。一方面,不斷提高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文化產品的藝術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系,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為陜西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
2.“旅游+文化”模式。即將豐富的旅游資源與厚重的文化歷史有機結合起來,使物化的、靜態的旅游資源變得鮮活生動起來。長期以來,陜西文化旅游的開發關注的多半是秦磚漢瓦、兵馬俑、建筑等物態的文化資源,而在形態化、神態化、人格化的文化旅游內涵深層發掘上很少。近年來,大型實景演出——《長恨歌》在華清池的推出,成功地創造出“旅游+文化”的新模式。改變過去傳統人文景區僅以歷史遺址展示為主,實現了景區保護與利用,創新與發展的綜合目的,品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擴大。未來還應進一步挖掘陜西省旅游資源的文化表現方式。
3.“文化+金融”模式。即金融資源與文化產業的融合。文化產業多屬于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國內外發展經驗表明,只有將金融與文化產業中的技術、知識、創意等要素有效連接起來,進行深度開發,創造出符合市場需要且附加值高的產品,才能推動文化產業取得豐厚的紅利。今后應不斷加強金融創新,積極開發符合文化產業特點的新型融資產品和融資方式;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信息服務平臺,促進銀、政、企的溝通和合作;通過設立文化企業貸款風險有償基金,建立針對文化產業的專業擔保再擔保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四)打造陜西文化品牌,增加文化消費節點
總體上,陜西文化企業在創意、研發、制作水平等方面競爭力較弱,導致全省具有深刻內涵、獨特風格、新穎形式、先進技術的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較少。為此,一要進一步策劃、包裝一批好的文化建設項目,提高陜西省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同時,加快“八大文化主題園區”和“九大現代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步伐。二要按照全省部署的文化強省“八大工程”,做大做強“文學陜軍”、“西部影視”、“陜西戲劇”、“三秦書風”、“長安畫派”、“黃土畫派”、“陜西文物”、“陜西旅游演藝”、“陜西民歌”等文化品牌。三要大力實施品牌延伸戰略,增加文化消費節點,擴大陜西省文化消費規模。要根據市場需求對已有品牌進行二次創意和再度創新,開發衍生產品,不斷延長產業鏈,擴大市場份額,形成規模效應,提高文化品牌的影響力。
(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著力開拓農村文化消費市場
2011年末,陜西省鄉村人口為1972.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2.7%,農村居民仍是全省居民文化消費的主要構成部分。為此,一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2011年,陜西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4.3%,但絕對額仍居全國第26位,占全省人均GDP的比重僅為15.17%。未來應通過擴大就業、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加大農業補貼等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文化消費能力。二要培養農民的文化消費觀念和習慣。應宣傳和引導農民逐步提高自身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質量,擴大對教育和文化消費的比重。同時,通過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逐步破除農民狹隘、保守的思想觀念,使其養成文化消費的自覺性。三要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擴大各級財政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支出比重。應進一步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作以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工程的建設;增加對農民通俗讀物品種和數量的提供;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的建設。四要充分挖掘農村地區的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地方特色,走資源與資本相結合之路,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同時,應積極鼓勵農民自辦文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