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各國的農業技術進步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趨同化現象愈加明顯。農業技術進步模式的選擇主要取決于農業資源尤其是土地與勞動的相對稀缺性。
縱觀世界發達國家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業技術進步模式的選擇,根據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主要分為美國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歐模式三種。
(一)美國模式。美國人少地多,且土地多為平原,土地和機械的價格相對于勞動工資而言有下降的趨勢,鑒于此,美國選擇了用機械替代勞動的技術進步模式,來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美國模式的實質是機械化技術進步模式。
(二)日本模式。日本人多地少,且多為山地,土地后備資源十分有限,與勞動力價格相比,土地的價格相對較高,鑒于此,日本將以種子改良、農藥和化肥等流動性生產資料的開發、栽培和飼養技術的改善為主要特征的生物化學技術作為其農業技術進步模式,來提高土地生產率。這就促使日本大力進行生物化學技術創新,提高化肥和生物技術對土地的邊際替代。日本模式的實質是生物化學技術進步模式。
(三)西歐模式。西歐國家土地和勞動都相對稀缺,兩者的相對價格相差不大,因此,西歐國家將機械化技術和生物化學技術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時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該模式的實質是機械化—生物化學技術模式。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各國的農業技術進步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趨同化現象愈加明顯。農業技術進步模式的選擇主要取決于農業資源尤其是土地與勞動的相對稀缺性。隨著一種資源對另一種資源的替代,原來相對豐富的資源逐漸變得相對稀缺,價格也隨之升高,使要素邊際價格趨同。在這就情況下,就不可能無限地采用原有模式,而是向原來相對稀缺要素模式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