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水資源;光熱資源;生態環境是影響新疆綠洲農業發展的因素。
(一)土地資源。
新疆屬于典型的綠洲,據不完全統計,新疆有大小綠洲8000多片,綠洲面積雖然僅占國土面積的4%,卻聚集了新疆96%的人口,是我國農地的后備資源,也是我國農業安全的最后堡壘。溫家寶總理曾明確提出要把新疆建成我國農業的“四個基地”,即優質商品棉基地、優質林果產品基地、優質畜產品基地和糧食安全后備基地。綠洲多為河流沖積而成的沖積扇綠洲平原或是河流流域開發形成的平原,土地平坦,耕地條田規整,單塊面積大,多在300-1000畝;新疆農區人少地多,人均種植規模大,2010年新疆農業人口勞均耕地面積達到0.32公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09倍。新疆綠洲多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帶,土地貧瘠且土壤多含有沙礫,有機質含量低、板結嚴重。另外,近年來盲目最求高產的“化肥農業”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進一步下降,加劇了綠洲土地板結和“三化”。據調查,新疆中低產田中占近60%,新疆中低產田中由土壤鹽漬化造成的占27.3%,土壤板結土層較薄的占16%。
(二)水資源。
水是綠洲農業發展的血液。綠洲是由河流沖積形成的沖積扇平原,即綠洲因水而得以形成,水的來源主要是河流和地下水,新疆屬于典型的干旱區,降水量少,年均降水不足150mm,因此,綠洲農業成為典型的灌溉農業。新疆綠洲河流和地下水資源相對豐富。地表水資源量903.8億立方米,人均地表水占有量是全國平均數的2.2倍。地下水可采量估計約252億m3,按人均水資源量計,新疆為5858m3,比全國人均值2283m3多1.6倍;冰川儲量2.13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的50%,有“固體水庫”之稱。但是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河流多為冰川融水,徑流量受季節影響明顯,與農作物生長周期用水不協調,且地表水蒸發量大,致使一些地方水資源不足,新疆區域面積廣大,南北疆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與北疆相比,南疆水資源極度匱乏。隨著新疆綠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量不斷增加,與農業用水之間的矛盾將逐漸升級,新疆綠洲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0%左右,凈利用率卻只有40%左右,如何提高農業用水利用率成為新疆綠洲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三)光熱資源。
新疆綠洲光熱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達2500-3000小時。獨特的光熱資源與水土資源特殊組合,為綠洲多種農作物的種植和農作物優質高產提供了自然條件。新疆綠洲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棉、啤酒花、番茄生產基地和林果業種植基地,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棉花、番茄、水果和糧食為主的農業格局,以新疆綠洲糧食和經濟作物的播種比例為例,2010年新疆綠洲糧食與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為1:1.35,而全國的播種面積比例為1:0.46,新疆綠洲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明顯高于全國。新疆綠洲特色農業的單產普遍要高出全國平均水平,棉花單產1791公斤/公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03公斤/公頃,甜菜單產65,644公斤/公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7,127公斤/公頃。由于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導致農產品的糖分高,品質優良,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盛譽。
(四)生態環境。
干旱區綠洲降水量少,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正以每年1560km2的速度向綠洲推進,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先天不足。更重要的是人為的不合理開發導致新疆綠洲生態環境的岌岌可危。新疆綠洲是在干旱荒漠背景上建立起來的,綠洲生態環境與荒漠生態環境是唇齒相依的關系。綠洲規模,特別是綠洲農業規模不合理的擴大和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勢必會造成綠洲外圍荒漠化程度的加劇,而荒漠化的擴大對綠洲的發展與綠洲人口的生存構成威脅。這種脆弱的生態環境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使新疆綠洲出現了:自然條件嚴酷→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土質下降→干旱缺水→災害頻繁→產出率少→收入水平低→加速開墾砍伐→自然條件更加嚴酷的惡性循環。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綠洲生態系統所承載的壓力日益增加,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問題愈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