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新疆綠洲農業技術進步模式創新為“以節水技術為核心、以機械化技術為主導、以生物化學技術為輔助”。
根據農業技術進步模式理論和新疆綠洲要素稟賦的分析,新疆綠洲農業技術進步模式不能走發達國家的老路子,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切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節水技術不僅是解決新疆綠洲農業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更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必要措施。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綠洲農業的生化技術和機械化技術水平均在不斷提高,但是一直以來側重于生化技術,以提高土地生產率,帶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側重生化技術,片面追求農藥、化肥的使用,導致了土壤板結、鹽漬化、沙化等一系列的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緩慢,提高勞動生產率成為迫切需要,而農業機械化技術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將新疆綠洲農業技術進步模式創新為“以節水技術為核心、以機械化技術為主導、以生物化學技術為輔助”。
(一)以節水技術為核心。以節水技術為核心是基于新疆水資源匱乏且生態環境惡劣。節水技術的使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如膜下滴灌技術與常規灌溉相比,每畝耕地節水50%左右。新疆綠洲如島嶼般鑲嵌在新疆荒漠沙漠中,生態環境惡劣,除了人為的不合理開發外,缺水時生態環境脆弱的重要自然因素,節水技術的使用為荒漠生態恢復用水提供了可能,進而阻止荒漠化沙漠化向綠洲的進一步蔓延。新疆土地后備資源豐富,但是水是進一步農業開發的必備條件,節水技術的使用使在保證生態環境的條件下開發土地、增加耕地成為可能。另外,節水技術的使用能夠提高經濟效益,如膜下滴灌節水技術與常規灌溉相比,每畝耕地節水50%左右,節肥20%,節農藥10%,增產10-20%,經濟效益提高40%以上,這就為農戶接受節水技術提供了可能。
(二)以機械化技術為主導。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隨著勞動用工成本和農民增收壓力的提高,節本增效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目標,而以機械化為技術手段的現代化路徑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節本增效的關鍵。新疆綠洲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人少地多,且土地平坦,客觀上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為新疆在西北五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能。新疆農業機械化在收獲階段成為難點和重點,以棉花為例,2010年棉花的機收水平還不足3%,每年還需要從引進大批的采棉工。農業機械化不僅節約了大量的人力,而且還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使用機械化采棉每公斤比人工節省06-0.8元。
(三)以生物化學技術為輔助。新疆綠洲農業在使用生物化學技術時側重于農藥、化肥的使用,2010年新疆綠洲農業化肥施用量為0.35噸/公頃,與全國水平持平。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僅造成了邊際效率遞減,而且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認為新疆綠洲農業生物化學技術應充分發揮新疆綠洲獨特的光熱資源,側重發展良種技術,大力推廣精準農業,使土地生產率進一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