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資助上,貴陽改變以往財政資金主要用于資助機關、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傳統做法,將引進創新創業人才作為資助重點,做到人才引進與項目落地、企業創辦、產業發展相結合,引導和推動高層次人才向產業和生產一線聚集。
在貴陽國家高新區“遠大•生態風景”住宅小區,矗立著一棟別致漂亮的人才公寓。這棟貴陽市專門為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的免費住所,目前已有27位高層次人才入住。
據了解,作為超常規引進高級人才的重要舉措之一,貴陽市規劃建設了高級人才公寓700套,將于2014年6月前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洼地中崛起的貴陽,從未像今天這樣急需人才、渴求人才。
近年來,作為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發動機”,貴陽市提出了“超常規開發現有人才潛能、超常規引進急需高層次人才、超常規使用優秀人才”的要求,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初步呈現了人才輩出、百舸爭流的局面。
配套政策:開好人才“處方”
“貴陽‘欠發達’,歸根結底是人才‘欠發達’。”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李軍多次強調,“要創新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大氣用才、大度容才、大方勵才,超常規激活現有人才,超常規引進發展急需人才。”
高度重視,必然化為實實在在的措施。
從《貴陽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到《關于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若干意見》,人才強市的戰略目標日漸清晰。
從《貴陽市高新技術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在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人才特區的意見》,到《關于實施人才興市戰略加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人才培養、引進、穩定和激勵的政策措施逐漸扎實。
總計40余個引進人才的“處方”,涵蓋人才培養、吸引、使用、激勵等環節的政策措施和辦法規定,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在貴陽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一項項優惠措施引來了不少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安家落戶。
“‘兩院’院士創辦企業,給予不少于500萬元的啟動資金,3年內免費提供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工作場所和不少于200平方米的住房公寓;博士研究生創辦企業,給予不少于50萬元的啟動資金,3年內免費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場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公寓……”2012年5月出臺的《關于在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人才特區的意見》從創業啟動資金、工作場所、住房公寓、貸款擔保等多方面為入駐人才提供保障。
數據顯示,目前貴陽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從業人員3萬余人,其中進站院士8名,入選千人計劃1名,博士200余名,碩士400余名;中高級職稱3000余名,成為貴州省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最集中的區域,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迅速提升。
招才引智的不拘一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才紛至沓來,在貴陽這片沃土成就個人價值的同時,也成為這座城市高水平崛起的永動力。
創新機制:盤活人才資源
去年初,貴陽首次面向全國公開招考研究生擔任市、縣兩級機關事業單位科級領導干部,100個崗位、4200余人報名競爭,其中不乏博士研究生128人,海外高校的畢業生135人。
事實上,大多數考生選擇到貴陽干事創業,看中的是貴陽的發展環境,更是因為貴陽引進人才的力度前所未有。在他們看來,當前貴州各方面都大力發展,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發展的空間潛力巨大。
尊重人才、愛護人才。貴陽一方面在配套出臺相關政策,另一方面創新人才機制,盤活人才資源。
——創新人才引進機制。改變以往“重項目輕人才、重引資輕引智”的做法,堅持項目引進與人才引進并重,做到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實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動政策,采取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短期服務等形式,千方百計吸引高端人才來筑創新創業。
——建立科技金融支持體系。針對高層次人才創業初期的實際需求,大力抓好貴陽市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工作,發揮科技投融資服務體系作用,解決人才從科技研發到科技創業再到市場化成長過程中的資金困難。目前,高新區已與國開行等20余家金融機構形成戰略合作,并為40家科技型企業爭取到10億元的信貸資金。
——建立“待遇從優”的激勵機制。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鼓勵高層次人才轉化科技成果,對轉化成績突出的團隊及個人進行表彰。對創辦經濟實體的領軍人才和核心成員,按稅收貢獻情況給予獎勵。建立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同等條件下優先評審人才特區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在開展各級科研創新項目資助時,同等條件下向人才特區內優秀人才傾斜。
——創新工作機制。開辟人才引進綠色通道,采取量身定制的辦法,做到一人一策、一事一策、特事特辦,努力實現高層次人才引進零障礙、無門檻。對引進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在政策規定范圍內盡可能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對引進到企業工作和自主創業的,以洽談協商的方式確定人選;對引進掛職的,根據個人意愿和專業特點直接安排,誠邀各類人才到貴陽大顯身手、建功立業。
在創業資助上,貴陽改變以往財政資金主要用于資助機關、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傳統做法,將引進創新創業人才作為資助重點,做到人才引進與項目落地、企業創辦、產業發展相結合,引導和推動高層次人才向產業和生產一線聚集。目前,貴陽市“1020”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共資助了人才特區的8個創新創業團隊,資助金額達1283萬元。
搭建平臺:打造人才高地
2007年春天,海歸博士牟端攜帶一件簡單的行囊回國。5年后,牟端創辦的海明科技(貴陽)有限公司的高科技產品打入歐洲市場,殺了一個漂亮的“回馬槍”。
其實,像牟端這來貴陽創業的讓人們耳熟能詳的高層次人才比比皆是。
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帶來一個項目,這樣的故事在貴陽不斷上演。
中組部“千人計劃”留美博士高潮為領辦人的共聚焦高分辨率顯微鏡研發團隊,以留美博士季泳為核心的LED藍寶石材料研發團隊,以留美博士于慶凱為技術核心的石墨烯項目研發團隊,以胡平生博士為代表建設成立的腫瘤生物治療中心,以朱敏博士為代表的量子電能轉換技術研發中心等30余個創新研發團隊紛紛入駐貴陽。
“鳥無定棲,林茂則赴”。李軍強調,引進高級人才,要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加快項目建設,完善配套設施,發揮“磁石”作用,努力聚集更多高級人才特別是產業人才,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留住人才,要有為其打造發展的廣闊平臺。貴陽圍繞重點產業、重大項目發展,大力加強高層次人才聚集平臺建設。
三大省級人才基地、六大生態產業人才基地、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留學歸國人才創業園等創新創業載體,讓人才找到自己的歸屬和方向。
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貴陽共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9個、省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52個、市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85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院士工作站8個。
《關于實施人才興市戰略加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決定》還規定:對新批準建立的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千人計劃”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分別給予數額不等的資金資助。
這些平臺的建設和打造,不但聚集了一批貴陽緊缺的優秀人才,而且提供了人才創新創業的廣闊舞臺。2012年,貴陽全市共直接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643名,其中博士92名、碩士458名、高級職稱93名。柔性引進22名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開展科技服務和社會實踐。
在同步小康的征程上,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才涌入,貴陽,一座充滿希冀和巨大潛力的“智力之城”正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