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持續、高效推進茶產業發展,全省成功實踐了“書記重視、縣長主抓,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整合發展模式。縣委書記統攬全局、把握方向。
2008年,中央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政策的出臺,給貴州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良機,省財政積極會同省級農口部門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和重點農業產業發展目標,把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茶產業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任務來抓,把茶產業作為中央財政支持政策的主導產業來扶持,突出茶產業發展優勢區域和支持重點,整合資金、資源、技術和力量,創新制度機制,扎實穩步推進,茶產業發展迅速并取得顯著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全省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農民持續快速增收。
(一)確立發展思路,突出支持重點。貴州省按照“以支農資金整合促進現代農業生產發展,以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帶動支農資金整合”的發展思路,堅持“以縣為主”整合推進現代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選擇最具特色優勢的茶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和整合平臺,整合資金重點支持全省最適宜茶葉種植、茶園規劃建設面積最大的兩個集中連片區域即黔東北地區和黔中地區。在項目實施縣的選擇上,按照茶園規劃面積在10萬畝以上、相對集中連片、茶產業發展有一定基礎和品牌效應、黨委政府重視和群眾積極支持參與的原則,先后選擇了鳳岡、石阡、都勻等21個縣(市、區)為項目實施主體,并全部納入省級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試點范圍,由省財政直接予以指導和督促。在專項資金的使用上,明確中央資金主要用于支持茶園基地建設(新建茶園、低產茶園改造)和茶苗繁育體系建設兩個環節;地方整合資金主要用于支持茶園基地配套建設,促進茶產業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和可持續發展。
(二)統一整合發展模式,創新整合工作機制。為了持續、高效推進茶產業發展,全省成功實踐了“書記重視、縣長主抓,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整合發展模式。縣委書記統攬全局、把握方向。縣長主抓工作落實、矛盾化解、階段調度和跟蹤問效。上下各部門圍繞確定的產業發展重點和主導產業發展規劃,抓項目捆綁和資金整合、抓項目對接和資金使用、抓項目管理和資金績效,相互銜接,形成互動。在推進茶產業發展中,建立了“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盤活存量、整合增量、規范運作”的整合工作機制,努力提升產業發展的科學性、聯動性和實效性。各項目縣按照省統一部署和要求,積極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本縣的茶產業發展規劃,并根據省下達的任務和資金認真編制項目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突出優勢區域和支持重點,以科學的規劃指導支農資金整合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在編制項目實施方案時,將性質相同、用途相近的資金進行逐步歸并統一,整合部門資金和引導社會資金支持茶產業發展的相關配套建設,并將每年的新增財力進行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地發揮支農資金的整體效益。
(三)擴大資金投入范圍,加強資金監督管理。一是實行“四到縣”制度。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和省級整合資金實行“省宏觀指導、縣自主實施”辦法。省財政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和“因素法”(建設任務、貧困狀況、工作績效等)分配資金,下放管理權限,實行“四到縣”制度,即目標、任務、資金和權責到縣。同時,省財政只規定資金的使用方向和支持的重點環節,不規定資金的具體使用方式,進一步增強了縣級自主整合發展的能力和資金使用管理的責任。二是撬動信貸資本投入。針對各項目縣普遍存在貸款難的“瓶頸”問題,為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增強發展后勁,2009年,省財政和省農委聯合出資,選擇鳳岡、石阡等11個茶產業項目縣進行現代農業信用擔保試點,每縣補助250萬元,各縣配套出資250萬元,合計500萬元作為各縣擔保公司的注冊資本金,要求按照1∶10放大比例,撬動5.5億元的信貸資金,為茶產業發展種植大戶(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加工企業貸款提供擔保,合力支持茶產業發展壯大和可持續發展。目前,信用擔保試點工作進展順利,鳳岡、金沙等縣的放貸已超過1000萬元,此項工作正向著良性發展的軌道穩步邁進。三是建立績效考評制度。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績效考評制度,將考評結果與預算安排、資金分配和項目立項掛鉤。對項目縣的考評,由省財政組織省級有關部門及專家或委托中介機構負責,并根據考評結果分配中央和省級獎補資金;對考評不合格或出現違規違紀違法行為的縣,取消其項目縣資格。整合支農資金發展茶產業后,資金數額較大,管理要求更高,監管責任更大。為此,省財政按照“有一個專項就建一項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管理細則、項目管理辦法、檢查驗收辦法和績效考評辦法,做到有章可循。同時,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整合資金進行事前、事中、事后跟蹤監督和專項檢查,并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四)加強“三個注重”,增強茶產業發展能力。一是注重標準化生產。在整合推進茶產業區域化、規模化發展的同時,全省更加注重茶葉良種化、標準化和綠色生態化的發展。2009年,省財政會同省級有關農口部門、省質監局共同推進茶產業標準化生產,專項安排180萬元工作經費給質監部門,每縣補助10萬元。在地、縣質監部門的積極支持配合下,參照無公害、綠色或有機茶園的有關標準,先期在示范基地內試驗示范,探索標準化建設的技術措施。2010年,建立了一套符合實際的《貴州省茶葉技術標準規程》,使茶葉生產加工經營每個環節都有標準可依、有規律可循,有利于茶葉生產全過程實行標準化的管理和監測,為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據統計,2010年21個項目縣建設標準化茶園24萬畝,示范戶達到25406戶,輻射帶動茶農127946戶;標準化核心示范區總產量達到8133噸,較項目實施前增產1609噸,增產24.7%;茶葉產品質量抽查合格率從2009年的89.6%提高到2010年的92.9%。二是注重加工能力建設。加工能力建設主要由各縣通過整合資金、整合資源和招商引資等方式予以支持,省級層面則重點通過中小企業發展資金、鄉鎮企業發展資金、農發產業化經營資金、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資金對茶葉加工企業和茶農專業合作組織予以重點扶持。三是注重專業人才培養。積極組建貴州茶產業發展專家顧問團隊,切實加強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健全人才服務體系,初步形成覆蓋茶葉主產縣、核心鄉鎮和專業村的技術推廣體系。大力實施振興產業人才教育培訓計劃,健全完善茶產業教育培訓體系。近年來,促成貴州大學從2008年起恢復茶葉學專業招生,各市(州、地)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茶學專業;成立貴州省茶葉中等專科學校,年招生300人;貴州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兩年來培養茶學專業中專生1.52萬人。依托中國農科院茶葉所、西南大學和省茶科所等科研院所,加大對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培訓力度。創新服務機制,大力推廣產學研一體化服務模式,加速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步伐。
2008—2010年,中央財政共計安排貴州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5.55億元,除安排3000萬元用于發展精品水果產業外,其余全部用于支持21個縣(市、區)發展茶產業,各縣整合地方各類資金31.47億元,整合比例近1∶6,其中鳳岡縣高達1:12。通過三年實施,21個項目縣新建茶園132.42萬畝,使全省茶園面積從2007年的141萬畝發展到2010年的302.8萬畝,提前6年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完成220萬畝茶園建設任務,茶園面積已位居全國第二。茶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2010年全省茶葉產量6.1萬噸,產值32.17億元。全省300萬茶農僅新建茶園種植、茶青采摘、幼齡茶園管護等用工現金收入就達18億元。主產茶區農民年人均現金收入在5000元左右,高的可達8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