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形成傳統東部低山丘陵糧、經濟林、茶、桑、牛、羊、魚區,北部低山溝谷用材林、經濟林、糧、牛、羊區,中部丘陵河谷糧、油、果、蔬、茶、桑、豬、禽、魚區,南部低山溝谷經濟林、糧、油、牛、羊區,西部中山、中低山峽谷用材林、糧、油、煙、藥、牛羊區的農業綜合規劃格局。
資源考察和環境分析是生態農業系統優化設計的基礎工作,系統辨識不僅包括對系統內自然生態、社會經濟資源和條件進行詳細的調查,而且還包括對系統外的環境進行分析,這是因為我們所設計的系統是更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它的運行直接受系統外因素或其他子系統的影響和制約。
1 松桃縣生態農業發展資源概況
本區域地處武陵山坳陷褶皺束中,梵凈山東麓,向東緩慢過渡到湘西丘陵斜坡地帶;全境平均海拔650m,地勢整體東西部高、南北略低,中部呈現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國土面積3400km2,其中耕地面積5.06萬hm2,天然草場9.87萬hm2,森林面積19.73hm2,退耕還林還草1.33萬hm2;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全縣年平均氣溫12~16.8℃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1220.2h,歷年平均降水量1378mm;縣境屬長江流域的沅江水系和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松江、河界銀河、甘龍河等,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夠均衡,田高水低,開發利用困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2.63kWh,地下水可開采量1.18億m3,儲量豐富;土壤分布區域特征差異顯著,垂直帶譜明顯,依次有黃棕壤、黃壤、黃紅壤、沖積潮土和水稻土;本縣屬亞亞熱帶常綠落葉混交林帶,由于地形起伏,氣候分異,生物環境復雜,所以生物種類繁多。已經形成傳統東部低山丘陵糧、經濟林、茶、桑、牛、羊、魚區,北部低山溝谷用材林、經濟林、糧、牛、羊區,中部丘陵河谷糧、油、果、蔬、茶、桑、豬、禽、魚區,南部低山溝谷經濟林、糧、油、牛、羊區,西部中山、中低山峽谷用材林、糧、油、煙、藥、牛羊區的農業綜合規劃格局。
2 松桃縣生態農業社會經濟條件
地處黔、湘、渝三省交界,素有“黔東北門戶”和“一腳踏三省”的美譽。它是武陵山文化沉降區至今保持苗族傳統文化突出而顯著的一個自治縣。總人口69萬,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93.7%,全縣圍繞“一帶兩線”調整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以下核心示范帶:以蓼皋鎮為中心,沿“松桃-大興”“松桃-迓駕”、“松桃—孟溪”三條公路為軸心展開,總面積0.4萬hm2,核心示范帶內經濟作物種植比重提高到75%以上。“大興-正大-盤信”要圍繞現代觀光農業園區依托茶葉加工企業、油茶加工企業、百合加工企業重點以茶葉、油茶、蔬菜、百合等經濟作物為主;輻射示范線:以縣際公路為重點,沿“干串-寨英”、“孟溪-烏羅”、“長興-木樹”“蓼皋-世昌-黃蓮-長坪-盤信”“黃蓮-巴茅”四條主軸公路展開,總面積0.33萬hm2,輻射示范線內經濟作物種植比重提高到65%以上。重點以蔬菜、茶葉、油茶、百合、中藥材、經果林、楠竹等經濟作物為主;拓展示范線:以通鄉公路為重點,沿“瓦溪-永安-石梁”、“田壩-大路”、“和平洞-天心坡”、“普覺-沙壩”“世昌-花溪”“新民-石梁”“大坪-平頭”展開,總面積0.33萬hm2。拓展示范線內經濟作物種植比重提高到60%以上,重點以蔬菜、茶葉、油茶、楠竹、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為主。區域構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茶葉產業體系科技示范縣”、“全國茶葉科技示范基地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100個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全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等。全縣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和睦,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 松桃縣生態農業體系外圍態勢
產業體系處于銅仁地區整體發展“兩圈兩帶”大格局的核心區域,毗鄰“成渝經濟圈”,在“黔中經濟圈”的輻射范圍內,地處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的腹地,其外圍經濟圈對本縣農業發展或形成“虹吸效應”,將農業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技術、資金、人才、資源吸納形成鍋底,或融入其間縱橫擺闔,博弈取勝,獲得支撐與平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