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有著區位、資源、生態環境、文化、產業和園區、政策等優勢,是民營經濟投資、發展的一片熱土。
改革開放以來,黔東南州民營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發展州經濟社會的重要支柱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營經濟的大發展,首先得益于自治州州委、政府從州情出發,正確貫徹中央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按照“三個有利于”,實行了一系列招商、重商、親商、扶商、富商政策,規劃建設了17個工業園區(產業園區),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優惠的政策環境。當前全州民營經濟稅收占地稅收入比重達74.72%,其中股份公司、其他企業、個體經營貢獻率最大,占民營經濟貢獻率的93%;股份公司保持著60%以上的快速增長,其他企業和個體經營的增速也保持在20%以上。其次得益于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黔東南州是少數民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和貴州省對黔東南自治州給予了優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最近國發[2012]2號文《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又為黔東南自治州的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給予了更加優惠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再次得益于黔東南優越的區位和豐富的資源。黔東南自治州東接湖南省,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連本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義、銅仁兩地區,是貴州連接東南西北的交通樞紐,通往華東、華南的咽喉。黔東南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農作物三熟潛力大,特色農作物多。黔東南又是自然資源富集的地區,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的水能資源244萬千瓦以上;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已探明礦產有重晶石、汞、煤、鐵、錳、銻等47種,金礦也有相當儲量,尤其是重晶石冠甲中華,占全國儲量的60%;生物資源不僅品種多,而且價值高,全州有各類植物2,000余種,其中藥用植物400余種;森林面積188.7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2.2%,活立木蓄積量10,959.7萬立方米,有雷公山、云臺山、佛項山等27個自然保護區。
黔東南是“歌舞之州”、“百節之鄉”,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其民族工藝美不勝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實用價值、收藏價值。區位的優勢和豐富的資源以及悠久多彩的民族歷史文化,為發展黔東南民營經濟,為黔東南經濟社會后發趕超提供了比較優勢。
總之,黔東南有著區位、資源、生態環境、文化、產業和園區、政策等優勢,是民營經濟投資、發展的一片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