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政府財政需全盤統籌社會各項支出,所以,長期來看依靠政府投入發展現代林業是不可行的。貴州省盡管目前已建立了包括信貸和外資在內的林業融資方式,但其獎金量較不穩定,且比例過低,不利于現代林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
1 森林資源分布不均,林業生態體系不穩固
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及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實施,貴州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但現有的林業生態體系仍存在一些問題。
貴州省森林資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黔東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及黔西北的赤水、習水一帶。黔東南、遵義兩地區的森林面積占全省森林面積的47.7%,而安順、畢節、黔西南、六盤水、貴陽市5地區合計僅占24%[8]。而畢節、六盤水、安順、黔西南州北部及黔南州西部等貴州西部地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覆蓋率偏低生態環境脆弱。據統計,貴州土地石漠化正以每年900km2的速度擴展,主要集中在森林資源較貧乏、生態條件較脆弱的西部地區,如不能持續有效解決這一地區的生態問題,必然會影響到全省生態體系的安全。
2 林業總產值不高,與森林資源擁有量不相符
盡管貴州林業產值在近年來增漲較快,尤其是近三年,實現了15%以上的增漲速度,但與廣東、浙江、福建等林業大省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2010年廣東省林業生產總值2802.1259億元,貴州省林業總產值僅為廣東的10.5%。2010全國林業產值22779.0232億元,貴州林業產值占比不到1.3%,與貴州森林資源數量占全國1.8%,排名第16位的地位不相稱,規模偏小。
3 林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由表2可見,2005年貴州省林業內部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76∶20∶4,到2010年貴州林業三次產業比為58.7∶19.8∶21.5,林業產業結構有所優化,但同期全國林業三項產業比為39.1∶52.1∶8.8。由此可見,貴州林業第一產業比重過大,接近總產值的60%,而二三產業比重偏低,尤其是以林產品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比重嚴重偏低,僅為全國林業第二產業總產值的4.9%。
林業第一產業除比重過大外,還存在林種單一的問題。貴州省現有樹種以馬尾松、杉木為主,兩者面積、蓄積量合計占全省喬木林的46.31%、63.91%。此外,經濟林品種也存在低產品種多,高產品種和名特優品種少的不足。第二產業主要是以木竹加工為主,規模小、技術水平落后,主要還是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精加工少;截止2011年底,符合《貴州省林業產業化經營省級龍頭企業認定和監測管理辦法》認定的林業龍頭企業僅有37家。在第三產業方面,主要是保護區及森林旅游,其它服務業發展滯后。
4 林業資金投入過度依賴政府,其他資金來源比例較小
從表3可看出,盡管國家投入比例有所下降,但所占比重仍較大。由于政府財政需全盤統籌社會各項支出,所以,長期來看依靠政府投入發展現代林業是不可行的。貴州省盡管目前已建立了包括信貸和外資在內的林業融資方式,但其獎金量較不穩定,且比例過低,不利于現代林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近年來,貴州林業投入在逐年增加,但由于林業的特殊性,對資金需求量較大且周期長,因而存在較大資金缺口。僅以石漠化生態治理一項來看,據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貴州工作委員會統計,貴州每年9.33萬hm2土地石漠化,其治理至少需要1600億元資金。如何建立一個適應貴州現代林業發展的多元化融資體系是目前貴州林業保障體系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