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苗族文化產業在全省的分布格局看,有以下特點,即貴州苗族文化產業的格局同苗族東部、中部、西部三大方言區人口集中度和語言保存情況基本上對應,即中部方言區碩大,東部方言區和西部方言區相對纖小,呈“紡錘體”形狀。
(一)從產業門類結構看
貴州苗族文化產業,并沒有全部涉及文化產業的各個門類,只相對集中在以下三個小門類:以蠟染、刺繡、銀飾、服飾為主的工藝美術業;以村寨旅游為主的文化旅游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表演為主的演出業。雖然貴州苗族文化產業在三個產業門類有了起步,但創新力和產能較弱,急需提升和鞏固。
與目前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相比,由于缺乏創新能力,貴州苗族文化產業多年來局限于傳統門類的發展,無法發展形成新的產業門類,無法延伸產業鏈和產業幅。雖然苗族可產業化的文化資源很多,但由于受政策、人才、資金等條件所限,還難以與飲食康體業、影視服務業、生物遺產業等產業進行融合發展。
(二)從產業分布格局看
苗族文化產業在貴州各地雖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由于缺乏產業布局的規劃,缺乏規模化、集約化、集成化發展的探索,貴州苗族文化產業還沒有形成產業群的布局。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凱里市的“蚩尤大道”、松桃縣的苗王城等為數不多的文化產業載體雖然體量較大、苗族文化特色濃郁,但并不是苗族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集成化發展與產業群聚集、布局的宏大構思的結果。
從苗族文化產業在全省的分布格局看,有以下特點,即貴州苗族文化產業的格局同苗族東部、中部、西部三大方言區人口集中度和語言保存情況基本上對應,即中部方言區碩大,東部方言區和西部方言區相對纖小,呈“紡錘體”形狀。
以苗族文化旅游業為例。目前苗族文化旅游業的主要產能集中在屬于中部方言區的黔東南州。苗族村寨旅游相對比較成熟的點,全省有6個,其中4個在黔東南,東部和西部方言區各有1個。規模為500戶以上有旅游開發潛力的苗族村寨,全部在中部方言區。規模較大的苗族傳統節慶活動全省有6個,其中5個在黔東南州,1個在屬于西部方言區的六盤水市,東部方言區沒有。
苗族民間工藝美術業主要產能也集中在中部方言區。銀飾加工名匠95%以上出自黔東南州、黔南州。蠟染集中在中部、西部方言區,東部方言區沒有。刺繡、織錦、服飾、雕刻等主要產能也集中在黔東南州。第一屆貴州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結果表明,在28名大師中有8名是苗族,這8名大師,除了吳通英是貴陽市的,其余全部是黔東南州的。
苗族民間文藝演出業,絕大多數發展主體、具有代表性的文藝作品,也主要產生在中部方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