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數字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籌城鄉教育位居全國前列;各類人才總量近23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0萬,人力資源成本和質量具有較大國際競爭優勢;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快節奏、慢生活的體驗蜚聲國際。
改革開放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以來,成都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其作為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地位日益凸顯。“十一五”期間,成都GDP連續躍上四個千億元臺階,2011年達到6854.6億元,在副省級城市中從第六位躍升至第四位,同比增幅15.2%,位居副省級城市之首。美國《福布斯》雜志將成都列為世界未來十年發展最快城市第一位;英國《經濟學家》智庫與花旗集團共同發布的全球最具競爭力城市調查報告中,成都排名中國中西部第一。目前,成都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引擎城市、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新型城市化道路重要引領城市。
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可以使城市快速崛起,迅速走上國際舞臺,這一過程新加坡用了40多年,迪拜只用了10年。城市國際化道路不單取決于它的優勢,還受制于它的劣勢,關鍵是要做長“短板”。成都目前的國際化水平尚處于初級階段,在經濟發展水平、城市框架和城市功能等諸多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2010年成都人均GDP僅為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武漢的54.3%、54.2%、47.2%、59.1%和70.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的71.7%、65.4%、70.0%和69.4%。①2011年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4.8︰45.9︰49.3,工業增加值排名副省級城市第10位,工業仍然是“短腿”,服務業增加值也存在較大差距。主城區“單中心聚集”架構仍未改變,人口高密承載、空間飽和開發特征突出,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低于北京市的人均15平方米,主城區路網密度每平方公里僅為4.8公里,低于國家規范標準。市域三大圈層經濟規模呈現3︰2︰1倍差關系,處于“先發圈層”帶動“后發圈層”的起步期,還未形成全域整體優勢。成都經濟外向度只有30%,參與全球生產鏈條和國際經濟合作很不充分;涉外旅游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指標均遠落后于北京、上海、廣州,既未成為國際性交通節點,也未成為世界性商務活動目的地;外籍常住人員不到常住人口的萬分之七,外國金融機構數、年國際會議舉辦數、500強企業分支機構數等,與國際化城市初級標準值還有較大差距。此外,建設用地短缺,到2020年前(不含天府新區)只有45萬畝建設用地可供使用,城市嚴重缺水,電、氣供應基本依靠外調,全市水環境監測斷面70%以上存在污染,城區空氣質量還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斯蒂格利茨認為,21世紀對全人類影響最深的事件有兩件,一個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另一個就是中國的城市化。當前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引領經濟增長的門檻節點,未來10年是中國城市國際化的機遇期。成都作為中國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正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中國正在迅速崛起,并已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極和世界市場的核心部分,開放重點由沿海向內陸轉移;西部大開發將形成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國內資本大規模雙向流動;成都產業基礎雄厚,區域腹地廣闊;成都具有勞動力成本、土地和資源等比較優勢,以及得天獨厚的生態風貌,千年傳承的文化積淀,宜業宜商宜居的城市環境。
成都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成都占全省1/6的人口和1/3的經濟總量,其GDP占西部GDP的8%,進出口總額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2011年全市新登記企業38599戶,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僅次于廣州、深圳,居第三位,新增注冊資本僅次于深圳,居第二。成都與重慶和其它西部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最佳輻射半徑(500公里左右),占據區域內部空間優勢;同時,又位于亞洲內陸相對幾何中心,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的重要窗口,具備戰略性區位優勢。成都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并先后取得中國(大陸)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最佳旅游城市,中國大陸最具軟實力城市,中國最佳商務城市,亞洲首個“美食之都”,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中西部首個中國軟件名城,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稱號,城市知名度顯著提高。成都是全國第四大航空樞紐、第五大鐵路樞紐和西部公路主樞紐,會展業在中西部排名第一、全國排名第五;城市數字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籌城鄉教育位居全國前列;各類人才總量近23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0萬,人力資源成本和質量具有較大國際競爭優勢;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快節奏、慢生活的體驗蜚聲國際。
更重要的是成都面臨兩大歷史機遇:一是全球第四輪也是最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浪潮,抓住這一機遇,成都就有可能躍升為具有全球比較優勢的國際化城市。二是天府新區建設,不僅將改變成都千年建城格局,還將奠定成都未來發展的百年之基,為再造一個“產業成都”開辟發展空間。此外,成渝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提出將成都建設成為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加快成都城市國際化進程實際上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
國際經驗表明,在一座城市的國際化進程中,城市發展創造需求,產業立市提供供給,國際化使資源達到最優配置,科技化創造未來,民生化服務于社會,最終形成能量高度聚集、輻射廣泛的國際化城市。深圳、浦東以及新世紀濱海的經濟核心增長極城市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的三次大開發浪潮,并引領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過30多年的快速增長,北上廣等發達城市已進入提升產業能級階段,以成渝經濟區為代表的西部經濟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成都立足西部,面向全國,放眼世界,把握規律、前瞻布局、領先發展,迎頭趕上迅猛發展的國際化浪潮,努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完全有條件在國內區域發展和世界城市網絡中占據更高層級,并最終成為開放型區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