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村信用意識淡薄,涉農企業和農村集體、農戶逃廢銀行債務形成大量不良貸款。在農村地區,要盡快建立適合農村情況的多種形式的信用評價標準,通過正向激勵和逆向懲戒推動農村經濟形成重諾守信的信用文化。
缺乏有效率投融資機制使得中國農村經濟直接表現為金融抑制。近年來的研究文獻表明。國內農村金融抑制主要是供給型的(姚耀軍,2005)。這意味著農村投融資問題得到解決其突破口是健全完善多層次的農村投融資渠道,增加新農村資金有效供給。這種“金融供給領先”模式的有效性已被包括東南亞在內的一些國家初期發展的經驗所證實。
健全多層次的農村融資渠道,就需要切實推進農村金融機構改革與創新,構建一個職責明確、運轉高效、業務靈活的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其主要發展趨勢應該是建立以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社區金融機構為主體的多層次農村融資體系。
(一)積極發揮商業銀行的農村金融服務作用
商業性銀行的范圍主要應是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在農村的分支機構,以及部分農村信用社改革而來的農村商業銀行。商業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應是服務于現代農業企業、農業產業化企業、農產品產業帶、主導產業生產基地、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和縣域工商企業的資金需求。商業性金融改革的重點是強化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機制,加強內部風險控制能力,調整信貸投放發揮好分支機構的支農作用,根據需要創新支農業務品種,加強對農村社區信貸機構的支持,構建有實力的競爭性商業金融。
(二)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發揮其主導作用
從2003年開始試點的以明晰產權為主要目標的農村信用社改革使全國農信社存貸款總量不斷增加,支農力度明顯加強,支農貸款覆蓋率增加到32.6%。農信社的法人治理結構初步成型,但公司治理能力仍然較弱;資產質量不如人意,不良貸款率仍然較高。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的最主要力量,其改革必須深入下去,務必規范治理機制,加強內控與風險管理能力,使之發揮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更好地支持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三)積極鼓勵發展農村社區金融服務機構
社區金融機構具有局部打破自然壟斷,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天然優勢。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在內的社區微型金融機構的創設可以吸納民間信貸資本進而規范非正規信貸市場,適度的競爭可以促進農村金融市場效率,有效減少了農村資金的外流。因此,應當允許和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社區金融機構,尤其是對金融服務設施不足的地區。為保證新型農村社區金融機構規范、穩健、可持續發展,需要認真總結經驗,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四)加強征信環境建設,改善農村金融生態
金融生態環境就是指金融機構所處的微觀層面的外部金融環境,改善生態能達到自我調節、自我優化的良性發展狀態。就國內農村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完善農村征信建設,加強農村社會信用素質教育。目前,農村信用意識淡薄,涉農企業和農村集體、農戶逃廢銀行債務形成大量不良貸款。在農村地區,要盡快建立適合農村情況的多種形式的信用評價標準,通過正向激勵和逆向懲戒推動農村經濟形成重諾守信的信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