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歐洲。
在剛剛結束的第八屆中國-歐盟投資貿易洽談會上,成都高新區企業博世德能源科技公司分別與丹麥、荷蘭 、德國的三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涉及技術引進與支持、歐洲市場開拓、合作生產等。不僅如此,本屆洽談會簽約的20個涉及生物醫藥、先進環保、物聯網、高端裝備等產業項目,有超過一半來自成都高新區。這開啟了成都企業大規模進軍歐洲市場的序幕。
這是10月16日成都高新區正式啟動“三次創業”的開端,也是今年4月“蓉歐快鐵”開通以來帶來的最大紅利。按照規劃,成都高新區通過產業升級,重點發展七大產業集群,并積極申報成立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從而在2020年實現萬億元工業總產值的雄心。
“成都高新區是成都乃至西部創新要素聚集區,其坐標定位不僅要瞄準國內,還應瞄準美國硅谷等全球創新園區,緊扣”產城一體“的理念,制定更符合國際慣例、鼓勵創新的政策,加快成都現代化、國際化進程。”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成都市科技顧問團顧問楊躍承分析說。
“三次創業”沖動
“產業發展的水平、規模、創新能力到底與國際接軌到什么程度?在當前產業發展的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應該做怎樣的反思?過去一二次創業所引入的產業是否能夠代表未來發展的潮流?”成都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湯繼強如此反問,甚至他還自揭“家丑”:“高新區經過20余年的發展,獲得巨大成績的同時,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出現疲軟,包括企業、也包括干部自身。”
為了破解這一系列問題,成都高新區的發展路徑選擇就是——第三次創業,其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實際上,“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戰略設想最早在2005年就已提出。2006年6月,成都高新區作為科技部確定的首批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試點單位之一,與北京中關村 、上海張江、深圳、西安、武漢等六家高新區共同簽署并發表了《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新宣言》,吹響了“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號角。
據成都高新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目前該區已聚集數千家具有創新活力的企業,形成了集成電路、光電顯示、軟件及服務外包、電子終端產品制造、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制造六大產業集群。今年,成都高新區成為四川省首個突破2000億元產值的工業園區。
“現在提三次創業和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就是為了重新點燃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激情。”湯繼強表示,通過創新注入活力,激發想象,整合要素。
按照規劃,成都高新區在“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這樣一個總目標下,具體實施“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15年,工業總產值超過4000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400億元;第二步:到201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6000億元,占全市比重超過25%,財政總收入超過500億元;第三步:到2020年,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0億元,占全市比重超過33%,實現財政總收入超過800億元。
“全球經濟增長模式深度調整,新一輪技術革命已經來臨,我們非常清晰地看到”創新“人才在其中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區域、一座城市未來發展的最核心資源,而”三次創業“就在于調動”人“的要素。”楊躍承分析說。
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在10月22日舉行的成都市科技創新暨科技獎勵大會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指出,成都作為西部重要經濟核和全省“首位城市”,必須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城市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成都高新區的“第三次創業”瞄準了創新驅動產業升級。“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變化,成都高新區主動應對。產業規劃,是立足于當下,還是謀劃未來幾年甚至十年的前行方向,我們必須慎之又慎。”參與產業路線編制的成都高新區投資服務局局長李偉自感責任之重。
近段時間,成都高新區的企業老總們,經常會碰到“不期而遇”的成都高新區相關部門的局長們登門拜訪,針對某個前沿產業方向、如何創新進行談話,總是從一個企業談到整個產業格局。
之前,作為全國各地承接產業轉移,迅速提升當地科技水平的上百個國家級高新區,正是抓住了全球產業轉移時機,依靠土地出讓、稅收減免方面的優惠政策和低廉的人工成本,引進與國內同類水平相比較為先進的技術,吸引外資前來設廠投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中低端占據一席之地,從而在經濟上保持了20余年的快速增長。
就此,湯繼強認為,成都高新區“三次創業”意味著跳出“順梯度”的產業轉移傳統模式,銳意創新,改變全球產業轉移的流動方向。
“現在我們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時的尺度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是否有足夠大的市場空間、是否代表當前國際產業發展的趨勢、是否有質量有效益、是否具有相對應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是否具備相應的產業基礎、是否有差異化競爭的核心競爭力。”高新區經貿發展局繆曉波博士舉例說,成都高新區以IT“鏈接世界”而聞名,從2003年英特爾進入成都為標志,目前已形成英特爾、富士康、戴爾、聯想等構筑的IT產業集群,全球20%的電腦在成都制造、50%的筆記本電腦芯片在成都封裝測試、70%的蘋果平板電腦在成都生產。眾多IT巨頭聚集成都,他們勢必會帶來更多的產業升級、理念碰撞和創新機會。
基于此,成都高新區提出將重點發展七大產業集群:下一代信息網絡、電子核心基礎、高端軟件和新興信息服務、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航空裝備、先進環保。這些產業將成為“三次創業”打造經濟升級版的產業極核方向。
“歸根結底,高新區的核心就是創新,這也是實現萬億元產值的保障。”湯繼強表示,一方面要繼續瞄準國際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大規模招商引資,另一方面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內生式”增長,培育自己的聯想、華為和小米。
自貿區的未來想象
在剛剛結束的第八屆中國-歐盟投資貿易洽談會上,來自法國 、丹麥、捷克、匈牙利等歐洲十多個國家的參展商,帶來了航空、農業、視頻 、高科技領域的技術產品。
“歐企向東看,中企向西看,意味著西部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歐盟項目創新中心(成都)總裁代伊伶說,“蓉歐快鐵”和成都到歐洲主要城市航線的開通,為成都帶來了新的機遇。
據悉,成都已開通倫敦、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三條直飛歐洲的航線,到中東的航線開通了兩條;成都至歐洲的“蓉歐快鐵”是中國西部通往歐洲速度最快的陸上鐵路貨運大通道,成都出口貨物可在12天到達波蘭,再在1至3天內通過歐洲鐵路或公路網絡快速分撥至歐洲任何地方;成都高新區中歐國際商務平臺已將成都與歐洲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歐盟在中國布局的唯一商務平臺。
“可見我們高新區提出三次創業正逢其時。”繆曉波透露,成都市已經向國家商務部提出申報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此次申報的主要參與者,繆曉波認為成都具有成為我國內陸自貿區的“五張王牌”——東盟牌、歐洲牌、航空牌、科技牌、金融牌。
“這五張牌都是成都所具備的競爭優勢 ,如果申請成功將成為高新區三次創業的助推器。”繆曉波說,這無疑為整個西部大開發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比如以航空港為主體和特色的國際貿易新模式將成為我國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新典范;成都建設科技型自由貿易試驗區將為我國對外貿易和開放合作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