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國內在旅游空間結構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為從實證的角度探討旅游資源的分布及其區劃特點、旅游空間結構的演化規律、旅游空間結構的優化發展等問題,但研究多局限于城市、風景區等較小的空間范圍內,并缺乏針對文化旅游業發展空間結構的研究。
產業是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和學術界的研究熱點。西方學者通過研究旅游產生的社會文化影響和衡量模式,在1960年代形成了“旅游人類學”,但針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的研究成果不多;國內學者從1990年代開始研究文化旅游開發的影響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開發與保護的模式等問,但對西藏文化旅游業發展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通過CNKI查詢,2005年以來研究西藏文化旅游業發展的代表性文章有15篇,研究視角主要在民俗旅游開發、民族文化遺產旅游開發、青藏鐵路對民俗文化旅游的影響及對策、宗教文化旅游開發利用、鄉村旅游與傳統文化的和諧互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化模式、西藏飲食文化旅游開發7方面,缺乏從空間結構的角度研究文化旅游的保護性開發。而旅游空間結構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領域,國外地理學家最早開始從空間分布理論、旅游資源及旅游現象的空間分布描述、區域旅游開發和發展規劃等方面研究旅游的空間結構,代表性論著有史密斯的《游憩地理學》、皮爾斯的《旅游開發》等;國內在旅游空間結構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為從實證的角度探討旅游資源的分布及其區劃特點、旅游空間結構的演化規律、旅游空間結構的優化發展等問題,但研究多局限于城市、風景區等較小的空間范圍內,并缺乏針對文化旅游業發展空間結構的研究。
本文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立足于文化旅游的產業特性和保護性開發,以“核心—邊緣”理論為指導,分析西藏文化旅游發展的空間結構特征和發展狀態,通過科學劃分發展區域,研究文化旅游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及實現路徑。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