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脫全縣有溫室大棚29聯棟,加上夏季露天種植的蔬菜,一年蔬菜產量在12萬斤左右,占全年墨脫縣市場消費的三成,也就是說,墨脫縣每年消費的蔬菜,七成是通過墨脫公路從外地運進來的。目前,西芹每斤10元、小白菜每斤10元、苦瓜每斤10元、蒜薹每斤15元,最便宜的菜是冬瓜和白蘿卜,價格分別是每斤2元和3元。
【菜價】
我們走訪墨脫縣農貿市場、蔬菜大棚,統計了一些蔬菜價格:西芹每斤10元、小白菜每斤10元、苦瓜每斤10元、蒜薹每斤15元,最便宜的菜是冬瓜和白蘿卜,價格分別是每斤2元和3元。
【供應】
目前,墨脫縣建有溫室大棚29聯棟(每棟640㎡),即便加上露天種植的蔬菜產量,也才占到全縣蔬菜消費總量的三成,剩余的都是通過墨脫公路運到縣城。
菠菜每斤10元、平菇每斤13元、黃瓜每斤10元、小白菜每斤10元、辣椒每斤10元……這是記者在墨脫走訪蔬菜大棚和農貿市場統計得來的數據。“蓮藕現在賣13塊錢一斤,冬天供應量少的話,價格可能比豬肉還要貴。”墨脫縣城菜市場商販說。
墨脫“菜籃子”品種齊全價格高
干煸四季豆35元、虎皮青椒40元、紅燒茄子35元……這是記者在墨脫縣城一家普通餐館看到的菜單價格。“各式時蔬”一欄則寫著“實價”。經營餐館的劉女士介紹,不少蔬菜有些季節比較少,所以不敢寫定價,而是根據蔬菜原料價格來確定。
走訪墨脫縣農貿市場記者發現,這里蔬菜種類十分豐富,記者大致清點了一下,市場上銷售的蔬菜有近30個品種,和拉薩并沒有多少區別。
“原材料貴,炒菜師傅每月的工資要七八千,一盤涼拌黃瓜光原料成本便達到了六七元,價格要是低于20元的話根本沒得賺。”劉女士說。
記者隨后對一些餐館廚師的工資進行了解得知,小餐館都是經營者自己掌勺,稍大一點的餐廳,一名廚師每個月工資在6000至9000元不等,由此看來,是物價和蔬菜人工成本直接決定了墨脫餐桌上“那盤菜”的價格。
在墨脫縣唯一的農貿市場,記者還看到了新鮮豬肉和牛肉。豬肉平均價格是每斤23至25元,牛肉每斤是45元。
“墨脫的生豬是先從波密縣運到墨脫縣,再圈養一段時間,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宰殺。”銷售鮮豬肉的商販說,整個墨脫縣城一天只需要兩三頭生豬,牛肉賣得更少。“一頭牛要四至五天才能賣完。”銷售牛肉的門巴族商販達瓦說。
缺乏種植技術大棚蔬菜產量低
墨脫縣農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墨脫全縣有溫室大棚29聯棟,加上夏季露天種植的蔬菜,一年蔬菜產量在12萬斤左右,占全年墨脫縣市場消費的三成,也就是說,墨脫縣每年消費的蔬菜,七成是通過墨脫公路從外地運進來的。
11月3日,記者前往墨脫縣蔬菜大棚了解蔬菜種植情況時,菜農單增江措介紹,他家里一共有30畝地,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和一部分雞爪谷,但之前收成不好,家里的現金收入主要靠他跑運輸。
“2010年,政府為我們建了一些蔬菜大棚,西瓜、西紅柿、辣椒、茄子這些都種,有收成了自己拿到菜市場去賣,一年下來大概有2萬元的收入。”單增江措說。
“我們這邊總共20多個大棚,但產量都很低,而且大部分菜農此前是農牧民,缺乏種菜種水果的基本技術,種植也沒有規劃,看著什么好賣就種什么,大家都種一樣的菜,價格自然就上不去。”單增江措說。
墨脫縣農牧局相關負責人也稱,因為技術原因,墨脫當地種菜首先是產量低,其次管理不到位,菜種出來后沒有品相。“墨脫溫度高,蔬菜病蟲害也比其他地方多,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當地蔬菜種植成本。”
擴大種植面積解決“缺菜”問題
單增江措說,目前他們的蔬菜大棚處于“散亂”狀態,雖然給種植戶增加了不少現金收入,但產量還有大幅增長的空間。“我們已經成立了合作社,要把所有的大棚統籌起來,有計劃地進行規范種植,加大技術投入,增加產量。”
墨脫縣農牧局負責人也介紹,為了解決墨脫縣居民“菜籃子”工程。他們也力爭到“十二五”末,將全縣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畝(其中蔬菜大棚種植面積200畝,露天種植面積1800畝)
“墨脫本地的辣椒口感特別好,所以一斤能賣到15至20元。”墨脫縣農牧局負責人說,下一步,他們將圍繞達木珞巴民族鄉、格當鄉、幫辛鄉、加熱薩鄉和甘登鄉,做好花椒、辣椒和八麥牛及奶牛的種植和養殖工作,切實解決當地群眾吃肉貴、吃肉難和奶制品緊缺的問題。力爭到“十二五”末,養牛頭數達到7000頭,年均出欄2000頭。同時,在原有的4個(地東村甲巴熱專業合作社、德興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幫辛石鍋專業合作社、墨脫蔬菜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基礎上新增2—3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并充分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全縣農牧產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