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11年,全州各類農民專業協會及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2623個,涉及農戶31萬戶,占全州總農戶數的56%,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種植合同關系進一步擴大,“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成效逐步顯現。
多年來,楚雄州堅持把農業產業化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主攻方向,把培植農業特色產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根本,把扶持壯大龍頭企業作為培強農業特色產業的動力,努力探索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途徑,著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完善政策措施,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營造良好環境。州委、州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實施意見》(楚發〔2011〕5號),從財政、金融、稅收、用地等方面完善了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優惠政策,明確“十二五”期間州級財政投入農業產業化扶持專項資金,在現有基礎上每年新增2000萬元,重點用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扶持龍頭企業。對企業當年新增投資農業產業化項目固定資產額2000萬元以上的,優先推薦上報省農業廳按3%一5%的比例給予一次性獎勵(人民幣);對年度直接出口額達到1000萬美元以上的,優先推薦上報省農業廳按出口額的1%予以獎勵(人民幣);對投資超過1億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采取“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扶持辦法,實行個性化發展、差別化扶持政策。引導企業采取聯合、合作等方式,打造知名品牌,對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給予10萬元獎勵;獲得云南省著名商標稱號的給予5萬元獎勵;成功申報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給予6萬元獎勵;對獲得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的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給予5萬元獎勵。
2.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一是積極組織省州級農業龍頭企業的申報和認定。根據《楚雄州農業龍頭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組織認定了四批121家州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積極組織企業申報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截至2011年底,經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及農產品加工領導小組認定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9戶。二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2007—2011年,州財政共安排農業產業化項目貸款貼息資金1450萬元,共扶持企業76家/次。三是積極爭取省級對我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2007—2011年,共爭取省級農業產業化項目扶持資金3560萬元,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建設項目60多項。
3.強化服務管理,為龍頭企業發展開通“綠色通道”。圍繞畜牧、木本油料、蔬菜、種業、林產業、蠶桑、食用菌、生物藥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從中篩選出有一定規模,帶動力較強、輻射面較廣、市場前景好的重點企業,千方百計做好服務工作。一是精選農業產業化項目,搭建銀企合作的橋梁。每年精選州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項目作為招商引資儲備項目。通過推薦金融服務“三農”重點扶持企業,組織企業參加“金融服務農業龍頭企業培訓會”,組織企業參與“云南省農業集合債券”發行等形式,促進農業產業化銀企合作。二是加強省、州重點企業的動態監測與管理。實行重點龍頭企業優勝劣汰,取消監測不合格的龍頭企業資質,到目前為止,已經取消省級龍頭企業資質2戶,州級龍頭企業資質5戶。
4.廣泛宣傳推介,加大龍頭企業產品推介招商力度。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放寬農業投資領域,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來資本。一是組織50多家(次)企業參加了9屆“中國農產品交易會”,組織240多家(次)企業參加了7屆“中國昆明國際農產品博覽會”,組織30多家(次)企業參加了3屆“云南優質農產品推介展(北京)”。展會簽約金額累計達7多億元。二是向香港四洲集團、“香港美食節”、“上海西郊國際云南展館”推薦食用菌、核桃、傳統名特優產品,展示我州農產品“生態、綠色、營養”的形象,為綠色農產品開拓境外市場搭建了平臺。三是組織了50家企業進入《云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合作項目指南》,由省政府統一向外宣傳推介和招商引資。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初具規模。2011年,全州農林牧漁業產值結構比為58.7︰6.8︰32.7︰1.6;糧經種植比為63.1︰36.9;農業產值達96.8億元,糧食總產量105.5萬噸,烤煙產量9.8萬噸,蔬菜總產量132.3萬噸;核桃、板栗、花椒、松脂等林果產值占林業產值的比重上升了1.5個百分點,農村養牛、養羊的產值占畜牧業產值比重上升了1.9個百分點,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圍繞龍頭企業對農產品原料的需求,發揮資源優勢,初步形成了優質糧煙、綠色蔬菜、特色畜禽、木本油料、蠶桑等一批優勢農產品基地。
2.農業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帶動能力顯著增強。2011年,全州產值1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174戶,固定資產27.74億元,產值57.39億元,利潤5.54億元,上繳稅金9820萬元,出口總額達1.16億美元。2011年,龍頭企業直接支付農產品收購資金23.71億元,支付農民工工資2.78億元,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2.54萬人,帶動農戶31萬戶,促進農民戶均增收1450元,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
3.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快速發展,與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發展壯大,農民組織化程度逐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穩步推進,發展了精品果蔬、養豬、養蜂、食用菌、蔬菜、核桃等一批州級農民專業協會,探索出了協會+公司+經紀人的“楚雄模式”。至2011年,全州各類農民專業協會及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2623個,涉及農戶31萬戶,占全州總農戶數的56%,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種植合同關系進一步擴大,“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成效逐步顯現。
4.農產品質量和知名度穩步提高,品牌意識不斷增強。通過開展農產品“三品”認證和產地認證,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至2011年,全州已有221個農產品通過了國家質量認證,其中:獲有機食品認證16個、綠色食品認證76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29個;認定農產品原料種植基地67.9萬畝,產品產量41.8萬噸,產值12.9億元;有“云南名牌”稱號農產品4個、“云南名牌農產品”稱號農產品10個、“云南省著名商標”稱號農產品11個,通過打造品牌,全州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