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重點培育商貿流通服務的龍頭企業集團,特別要注重物業管理、信息化服務等新興產業龍頭的培育,形成龍頭性的產業區塊帶動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第三產業中的飲食,可根據規劃進行調整,打造區域性飲食中心和知名品牌,通過重組、改造或限制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一)差別定位,構建優勢突出的產業體系
1、第一產業突出產業化。根據目標市場的需求和資源稟賦的特點,涪陵的農業結構可由三大主導產業構成:綠色無公害的高產蔬菜、水果、苧麻、蠶桑、榨菜為主的園藝類農產品;優質、高附加值的草食牧畜;生長周期短、加工增值潛力大的家禽養殖、生豬飼養與加工。重點培育農業產業支柱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支撐。各農業產業支柱項目按照龍頭企業支撐、大戶示范帶動、各級干部幫促、合作經濟規范、效益推動規模、規模促進產業的發展方向,采取市場+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走特色農業、重點突破、面向市場、立足長遠、以短養長的產業發展之路。
2、第二產業突出集群化。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為創造競爭優勢而形成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具有的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是其他形式無法比擬的。工業是涪陵的優勢,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涪陵已基本形成了化工、醫藥、食品、裝備制造、材料、紡織、電子電器七大支柱產業,并且各支柱產業都聚集了一批重點骨干企業,在國內、重慶市及相關行業內都具有一定競爭力和知名度。涪陵在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要重點搞好這些支柱產業的承接,有針對性地引進缺失鏈條、補強薄弱鏈條、提升關鍵鏈條、延伸上下游鏈條,努力形成產業關聯度高、專業分工細、協作配套能力強的產業集群。
3、第三產業突出層次化。在產業調整中,以區位優勢為前提,以現代物流業為基礎和目標,構建區域性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周轉基地,推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重點發展金融、商貿、物流和旅游業,加快實現第三產業由經濟增長點走向經濟增長極。重點培育商貿流通服務的龍頭企業集團,特別要注重物業管理、信息化服務等新興產業龍頭的培育,形成龍頭性的產業區塊帶動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第三產業中的飲食服務業,可根據規劃進行調整,打造區域性飲食中心和知名品牌,通過重組、改造或限制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要著力構建功能完善的流通體系、提升涪陵商貿的影響力;加快推進流通現代化,提升涪陵商貿的影響力;努力擴大消費,促進商貿經濟快速增長。努力構建區域性教育中心,按照“資源共享、相對集中、豐富門類、提高質量、樹立形象”的要求,優化涪陵教育結構,整合周邊區市縣教育資源,發展涪陵教育產業。
(二)科學規劃,優化差別化發展的空間布局
首先,在區域發展空間布局上,按照“一城一線兩片”的總體部署,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塊狀經濟”發展帶。“一城”片區:依托城市建設和園區產業配套,突出發展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建筑房地產業、城郊農業和休閑旅游業,加快建設現代城市風貌、新型工業化和城鄉統籌發展核心區。“一線”片區:依托水陸交通,突出發展加工制造業、交通運輸、物流業和現代農業,加快建設小城鎮和鄉鎮企業密集帶、統籌城鄉發展先行區和農業主導產業基地。“兩片”片區:依托優質農產品及生態資源優勢,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生態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加快建設優質稻基地、山區特色農業、生態休閑和統籌城鄉扶貧開發示范區。
其次,在園區平臺搭建布局上,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發揮優勢、功能明確的總體要求,進一步突出產業特色,優化園區布局。李渡工業園區,作為重慶千億級的工業園區之一,重點發展醫藥食品、機構裝備和船舶零部件、電子信息、輕工業等產業;白濤工業園區,作為重慶市三大化工基地之一,重點發展天然氣化工、氯堿化工、石化工下游產品加工、化肥和農藥等產業;龍橋工業園區,重點發展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PTA下游產業、現代物流等產業。
再次,在城鎮空間布局上,堅持“依托軸線,強化城區中心地位,以重點城鎮帶動片區發展”的發展思路,逐步形成“一個中心,四條發展軸,一個重點發展區域”的總體框架。一個中心:指涪陵城區,包括李渡、江北、江南、南岸浦和江東5片區。四條發展軸包括一條發展主軸和三條發展次軸,一條發展主軸:即沿長江發展軸,軸上主要有涪陵城區以及石沱、鎮安、藺市、清溪、珍溪和南沱等城鎮,是涪陵區域經濟發展重點地區。三條發展次軸:一是烏江沿線發展軸,軸上主要以白濤鎮為龍頭,以發展烏江風貌旅游展示為主,帶動涪陵東部地區的發展;二是涪陵到南川公路沿線發展軸,軸上有酒店、馬武、青羊、龍潭等鄉鎮,帶動涪陵西南區域的發展;三是涪杉公路沿線發展軸,軸上有百勝、珍溪鎮,帶動涪陵東北區域的發展。一個城鎮重點發展區:即以涪陵城區為主體,涵蓋龍橋、義和、致韓等原鄉鎮在內的周邊地區,形成帶動全區城鎮化發展的增長極。
(三)齊抓共謀,建立實施差別化發展的機制
1、建立整體開放機制。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突破體制、機制、觀念等方面的障礙,弱化涪陵行政區概念,強化涪陵經濟區概念,推進開放機制的融合。調整和修正地方性政策法規,使涪區投資、招商、產業、環保等政策趨同化,避免同質競爭、惡性競爭。
2、建立載體聯動機制。充分整合鄉鎮工業經濟載體,從區域分布、產業基礎、配套水平和貢獻份額等方面考慮,擇優保留一批起主導作用的工業園區,原則上取消各鄉鎮工業集中區。鼓勵各鄉鎮招引項目進入李渡、龍橋、白濤三大工業園區落戶,新增稅收納入鄉鎮統計。對其他鄉鎮工業園區的發展,實行區統一規劃,所在鄉鎮集中進行配套。對進入區三大工業園區的項目,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建設標準廠房、多層廠房。對取消工業集中區的鄉鎮杜絕新上工業項目,原有工業企業鼓勵逐步轉移到區三大工業園區或進行技術改造,不得產生新增用地。
3、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打破共性的目標體系,對取消工業集中區的鄉鎮,不再強調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產值等指標,招商引資任務一律進行飛地吸引,各鄉鎮引進并落戶三大工業園區的項目,全部納入各鄉鎮政績考核。適當增加重點考核內容的分值占比,對于涪陵“一城”、“一線”片區,側重考核其經濟發展的質量;對“坪上”、“后山”片區,側重考核其現代農業發展和旅游業發展。在考核方法上,增加對具體工作任務的考核,采取項目化推進的辦法,由部門進行量化打分與計算測分,確定合理的權重,評價鄉鎮的差別化發展水平。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