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4月,重慶市規模工業實現總產值達4425.42億元、同比增長14.7%,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6%,從1-2月排全國11位上升為第6位(4月當月,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9%,排全國第4位),其中,一季度工業實現利潤104.2億元、同比增長26%。
5月13日,一則來自《經濟參考報》的消息稱,國家準備出臺“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化解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已成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任務。
相關人士表示,除涉及鋼鐵、電解鋁、水泥、造船等產能過剩行業外,多晶硅、風電設備、新材料等新興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也值得關注。
“對于企業而言,在短缺經濟時代,做什么都能掙錢。而現在,這樣的‘好時候’已一去不復返。”市經信委主任沐華平說,重慶工業在保持快速平穩增長的同時,正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增量調結構”。
數據顯示:今年1-4月,重慶市規模工業實現總產值達4425.42億元、同比增長14.7%,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6%,從1-2月排全國11位上升為第6位(4月當月,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9%,排全國第4位),其中,一季度工業實現利潤104.2億元、同比增長26%。
從行業發展情況看,電子、汽摩、輕紡、材料、能源、裝備、化醫產業分別同比增長33.8%、15.9%、15.7%、11.01%、7.4%、3.9%、1.8%,其中電子、汽摩產業延續了今年以來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依然是支撐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沐華平認為,重慶選擇“增量”有5條標準——
標準一:選擇高附加值產品對沖物流成本。
在短缺經濟時代,內陸地區往往只能生產低附加值產品,材料、電子、汽車等高附加值產品都在沿海生產。一方面,這是因為內陸地區資源稟賦不如沿海,另一方面,內陸地區人才積累也不夠。
但在過剩經濟時代,工業產品對物流成本十分敏感,因此,只能選擇高附加值產品,以對沖物流成本。
標準二:選擇大企業為突破口。產業集中度往往控制在大企業手中,從大企業入手,能夠避免過于激烈的市場競爭。
標準三:“增量”要面對國際市場。面向國際市場的產業,訂單往往較多,而大量的訂單又能夠吸引上下游企業跟進。以重慶的電子信息產業為例,筆記本電腦、打印機、交換機以及云計算產業,這些都是面對國際市場的。
標準四:要有獨特的物流解決方案。重慶至歐洲的“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將通過降低運價、優化方案、回程貨常態化等措施,使出口工業品物流成本與沿海地區基本持平。
標準五:要讓跨國公司成為“增量”的主導。
有了標準,還要有行動,給“增量”賦予豐富內涵。沐華平認為,對于重慶而言,“增量”至少應包括新的產業、新的企業和產品。
產業“增量”:以筆電和打印機等產品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是重慶“無中生有”的新產業。從引進品牌商開始,該產業在短短幾年內就形成了“品牌+代工企業+零部件廠商”的產業體系。
企業“增量”: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企業,目前重慶已經形成了“大中小微”多層結構的企業結構體系。
產品“增量”:沐華平表示,目前重慶正在實施新產品“五個一批”計劃,即策劃一批,引進一批,在研一批,上市一批,啟動研究一批。
過去,重慶工業領域是汽摩產業一業獨大。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這一局面得到根本改變。數據顯示,2012年,電子信息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20%,首次超過汽車產業,成為重慶第一支柱產業,預計今年占比還將提高到25%。重慶通過做電子信息產業的“增量”,實現了老工業基地的華麗轉身,被工信部視為內陸地區工業轉型升級的典范。而曾任世界銀行行長的佐利克則認為,重慶的轉型升級具有世界意義、值得所有發展中國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