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之道,民生為本。這幾天,在與住浙全國政協委員交流有關“民生”的話題時,不少人都不謀而合地提到了兩個詞:“+”和大數據。當增進民生福祉被注入新元素,會碰撞出哪些新辦法?我們來聽聽委員們怎么說的。
吳鴻:“互聯網+林業”,
致富路上跑更快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林業廳巡視員吳鴻的工作一直在和“林”打交道,他翻過的大山、走過的森林都比常人多,自然對山鄉農民有著特殊的感情和牽掛。如何讓老鄉們在致富路上跑得更快、更遠些?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讓‘互聯網+’滲透林業產業鏈的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可以為傳統林業轉型升級插上騰飛的翅膀。”吳鴻委員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是山區和農村,而在山區和農村,林業正是生態經濟大有可為的領域,當前的林業可以涵蓋一、二、三產,是一個新的生態經濟增長點。
在全國聞名的山核桃之鄉臨安,山核桃面積27萬畝,年均產量6000余噸。在許多農產品“賣不出”的時候,臨安山核桃卻“不愁嫁”。每100株山核桃樹中,有55株的產品是通過電子商務渠道銷售的。伴著臨安山核桃的“遠走他鄉”,還有很多城里人慕名而來,爬山看林賞風光,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旅游。
吳鴻委員如數家珍地說著這個案例。但他調研時也發現,當前,農村互聯網硬件設施配置落后,農村物流體系也不健全,尤其是廣大林區交通不便、物流配送困難,互聯網在林業產業鏈中的應用并不普及。尤其是農民普遍缺乏信息化教育和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應用能力較低。
“如果讓‘數據’跑起來,通過‘互聯網+’,很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吳鴻委員建議,政府加大專項投入,將“互聯網+林業”列為地方政府“綠色發展”指數、信息化建設與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標。打造以林業產權交易為基礎的林業金融服務平臺,便于農民進行林產品咨詢及交易、林權信息咨詢、林權抵押貸款;鼓勵以“眾籌”、“互聯網金融”等方式創新開發相應的林業金融產品;擴大林權抵押貸款的財政貼息規模、簡化貼息手續,為金融、工商、社會資本大規模進入林業開辟綠色通道。
隨著形勢發展,制度供給也該作相應的調整。吳鴻委員認為,發展農民電商,無論是扶持政策、配套設施,還是農民素質上都要補上短板。建議將電腦納入“家電下鄉”補貼目錄,同時將互聯網、電子商務技術培訓納入萬民農民素質工程,培養農村電商人才。對于農林產品生產銷售比較集中的地方,建設區域性的電子商務平臺,以鄉鎮為單位建設物流園區,用于農林產品冷儲、集散、流通。
雷后興:數據跑起來,
有“云”更健康
在“互聯網+”的大趨勢下,“大數據”可謂是醫學發展的一味重要的“藥引”。
在列席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時,全國政協委員、麗水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雷后興,感慨于政府工作報告中那句“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
“‘健康云’平臺建設,不就是需要部門間的數據真正突破壁壘跑起來嗎?”雷后興委員認為,醫保、醫療、醫藥“三醫”聯動是深化醫改的方向,也是促進健康產業與養生養老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整合各方資源,破除部門壁壘,高起點、高標準建立“健康云”,是適應深化醫改的應有之義。
也許有人以為,對于破解看病難、看病貴沒有太大作用。其實不然!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從海量信息中按照不同需求提取資源,提煉出解決方案。許多疑難病例,也可以通過龐大的數據分析得以破解。
最近挺潮的“遠程醫療”,借助的也是數據跑腿,實現醫學數據的云傳輸、云存儲、云共享、云應用,即使患者與醫學專家之間遠隔千山萬水,也能享受個性化診療。
雷后興委員說,目前,各地積極開展衛生信息化建設,核心是構建健康信息云平臺,容納電子病歷信息庫、健康檔案信息庫、衛生綜合管理數據庫,實現區域范圍內各醫療業務系統、相關部門數據中心的數據采集、交換和共享,以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衛生管理、科學決策水平。
然而,雷后興委員調研后發現,從各地實踐情況看,“健康云”建設過程中,健康服務相關信息分散在各單位,信息化建設各自為政,未能互聯互通,更別說共享了。“云”的構建涉及部門多、職責散,比如,發改部門負責信息化建設項目總體包裝和牽頭,社保、衛計、民政等部門分別負責醫保結算、人口健康、社會救助、疾病控制等信息化建設,相互之間也因軟件技術不匹配、信息安全要求不同等原因,難以融合互通,“信息孤島”依然存在。有關部門各自為政、單獨建網,也容易造成資金浪費。
為此,雷后興委員建議,將“健康云”建設列為深化醫療改革的重要內容,建立涵蓋醫保結算、人口健康、社會救助、疾病控制等不同功能的健康云平臺和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的健康信息專網。由于“健康云”建設涉及部門較多,建議實行共建共享機制,明確牽頭部門,厘清相關職能部門職責,既做到互相職能不重疊,又做到應用、服務、監管全覆蓋。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