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結構、轉方式”這個詞太高大上,離你太遠?宏觀經濟運行趨勢對你的影響看不見、摸不著?可千萬不要這么想!當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正在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最為直接的就是就業情況的變化。
在多重因素推動下,目前,我國新經濟成長勢頭加快,新興行業的用工需求不斷攀升,大量就業者從舊行業、舊企業向新行業、新企業流動。不同行業的就業形勢呈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互聯網、金融業的聚寶盆效應愈發明顯,錢往哪里流人就往哪里去,相比之下,傳統落后產業更顯蕭條。
不同行業就業形勢相差47倍
新經濟支撐就業能力超出預期
智聯招聘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發布的《2016第二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數據顯示,以電子商務、物流為代表的與互聯網有關聯的行業就業形勢一片大好,而以能源、制造等傳統生產制造為代表的行業就業減退。
2016年第二季度就業景氣最好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互聯網/電子商務、基金/證券/期貨/投資和交通/運輸。其中,互聯網/電子商務的CIER指數(崗位需求/供給)高達11.47,是能源礦產行業的47倍。這種差別,充分表明了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經濟正蓬勃發展。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帶火了交通/運輸行業。第二季度,交通/運輸行業的用工需求同比增幅最高,為58%。報告分析,2016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32.5億件,同比增長56.7%;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714.6 億元,同比增長43.4%,在快遞業務量高速增長的帶動下,交通/運輸行業的人才需求也出現了大幅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電子商務的就業指數雖然近年位居前列,但今年第二季度卻從7.07躥升至11.47,環比漲幅高達62%,這樣的增速前所未有,顯示互聯網經濟正加速發展。
7月中旬,滴滴出行發布報告稱,截至5月底,已有53萬來自鋼鐵煤炭等落后產能行業的工人通過開網約車再就業。山西、四川、黑龍江等省份,來自煤炭鋼鐵行業的滴滴司機占比最高,分別占到該省滴滴司機總量的28.5%、24.8%、20.3%。
在“新經濟支撐就業的能力超出預期”背后,是人類生活方式變革的加速。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6萬億元,占GDP2.8%。有關專家預計,未來五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場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
“雙創”熱情高漲
小微企業吸納就業能力凸顯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鋪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這條富有挑戰性的就業之路。在“雙創”的推動下,一批微小的創新企業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成長迅速,對人才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由于多數傳統大型企業轉型較慢,明星光環漸褪,不少求職者愿意放棄安穩的傳統大企業,投身于小微企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的作用更加凸顯。
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微型企業的就業形勢最好,CIER指數為3.58。從招聘需求人數來看,小微企業依舊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的需求人數占需求總量的72%。與小微企業旺盛的用工需求相比,許多傳統大型企業(企業規模在10000 人以上)都在持續縮減用工需求,其中通信/ 電信行業、金融行業、耐用消費品(服飾/ 紡織/ 皮革/ 家具/ 家電)行業分別出現了-18%,-13% 和-19% 的增長。從數據上來看,目前傳統大型企業轉型遇到瓶頸,短期內或將繼續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速度。
據人社部表示,通過推進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全國每天新增1萬多家企業、4萬多個市場主體,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如今,“就業”和“創業”結合得更加緊密,“雙創”新引擎正在為穩定和擴大就業帶來新機遇。
作為“雙創”的晴雨表,創業投資2015年呈現爆發式增長。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15年,創業投資募集資金用于中國內地投資資金的增長量超過80%;信貸支持顯著增強,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3.46萬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比重達23.9%;通過新三板融資1216.17億元,同比增長821%,通過發行債券和資產支持證券融資的創新創業企業有30余家,融資金額超過200億元。
新一線、二線城市就業需求崛起
增速超越“北上廣深”
“北上廣深”的就業吸引力正面臨挑戰。新一線(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西安、重慶、青島、沈陽、長沙、大連、廈門、無錫、福州、濟南15個城市)、二線城市由于生存壓力小,更能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因此受到大量就業者的追捧。
根據智聯招聘的數據統計,2016年第二季度一線城市的在線職位數最多,占全國招聘總量的40%,以天津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需求占比為28%,二線城市的需求占比為20%。和去年同期的招聘需求相比,二線城市的需求增幅最高,為29%,新一線城市和一線城市的需求增幅分別為21%和16%。
其中,新一線城市以及二線城市在IT/互聯網、互聯網/電子商務、網絡游戲等行業的用工需求遠超過一線城市。新一線及二線城市的職位數量出現了較大增長,求職者數量也在不斷攀升,這說明隨著經濟發展趨于穩定,在生活成本、生活環境、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為新一線及二線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創業、就業環境,加之民眾消費能力大幅提高,助推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為求職就業增添了新活力,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進一步提升。
中部招聘需求增幅全國最高
東北發展面臨困境
除去因氣候與環境的因素,經濟起落是導致區域就業分化大最大的因素。從全國看,中西部地區不乏亮點,尤其是中部,第二季度合肥、武漢、鄭州等城市房價快速上漲,雖然不乏資本炒作,但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中部城市的受歡迎程度。
上述報告數據顯示,中部地區的招工需求增幅從一季度的1%躍升至二季度的29%,西部地區也有26%的大幅反彈,顯示了經濟基本面的回暖。東部地區,雖然需求增幅為19%,但其招聘總量仍然占據全國73%,也就是說,全國的4個新增的工作崗位可能有3個就在東部地區。而東北地區增幅最低,僅為14%,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傳統的產業結構面臨著發展困境。
報告顯示,中部在IT/互聯網、互聯網/電子商務、計算機軟件、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行業的用工需求增長居前。中部地區擁有的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以及二線城市數量相對要多,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電子商務等行業發展成熟、規模龐大,加之房地產行業的持續火爆,人才需求都得到了大幅增加。中部城市圈軌道交通的互聯互通,加速了人才流動。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