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從日本旅游回寧的南京市民徐小姐告訴記者,同事都請她代購、眼藥水、,“國產兒童藥苦,寶寶不愛吃;日本的兒童藥有各種口味,寶寶不抗拒,還見效快。”這樣的現象成了昨天“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話題。“我們中國企業不是生產不了這些好產品!”昨天上午小組討論現場,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飄揚這樣說。
藥廠說原委
出鏡人物:全國人大代表、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
日本感冒藥好?原料好成本高!
“現在很多中國人跑到日本去買感冒藥,其實我們能買到的都是OTC藥品,是非處方藥。必須承認,他們連非處方藥都花大力氣做得那么好。” 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說,他在日本也有公司,經常去日本的很多藥廠訪問,日本藥廠對產品質量控制很嚴格,研發要求也高。首先購買原料就找質量好的買。日本藥廠現在一般在韓國買原料,而韓國企業是將中國買來的原料作了加工處理,質量把關好了再賣到日本。因此,日本藥品中,原材料成本占40%左右,這個比例很高。
中國企業造不出優質藥?不!
是不是中國企業就造不出優質藥品?“我們中國企業也能造!”孫飄揚堅定地說。
他舉了個例子,前年年底,他們企業研制出一種針對腦膠質腫瘤的新藥物。“腦膠質瘤病人,到了晚期根本沒有藥可用,但是很多病人吃了我們的藥后能緩過來,可以多存活一段時間。”
“我們前年底還上市了一個自主研發的新藥叫艾坦,臨床證明藥效與德國企業的產品不相上下,但我們的價格只有它的1/4。”
國產兒童藥奇缺?太便宜沒人愿做!
孫飄揚說,日本的藥質量是好,但是價格也相對高。“藥價降太多對產品質量、企業發展就不利了。但我們在國內某些省競標時,就發現進口的原研藥2000元的還在賣,我們同類的三四百的卻進不去,因為還有二三十元的仿制藥在賣。
他說,拿兒童藥物來說,做成小劑量的肯定更方便,還可以加各種水果口味的,不是做不了,而是價格太便宜,企業不愿做。
幫腔“倒苦水”
出鏡人物:全國人大代表、康緣集團董事長肖偉
自主創新藥難進醫保、難打開市場
康緣集團董事長肖偉也深有感觸:“有的地方招標部門甚至認為,藥品生產出來的都是合格的,價格越低越好”。
“其實藥品的質量并非我們現在幾個檢測指標一檢測,合格品就是一個樣的。藥效實際相差很大。”他說,有的地方不管好藥劣藥,全部要求降價20%,連新藥都要降價20%,不降價就沒資格進門。“這并不是說,企業只是為逐利,但是如果連基本的利潤都沒有,企業如何有創新的空間?”
肖偉說,今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要給企業“減稅降費”,這將大大減輕企業負擔,讓企業有更多資金投入到創新中來,增強創新能力。
他同時又提出一個對于藥品企業來說更迫切的問題:創新出來的藥,想盡快廣泛應用、造福患者,急需醫保支持。他建議,進一步改進醫保體系,比如可以在醫藥領域引入商業險,既惠民生,又可以給企業轉型升級注入動力。
專家談看法
出鏡人物: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旭東
造出好藥,讓日本人來中國買藥!
“國內醫藥產品低端價格戰是個客觀事實,醫院要給病人減負,必然將壓力傳導到藥企,”王旭東認為,這主要是因為醫改中一些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我曾在國外工作,針灸一次人民幣都1000多元,醫院肯定是要賺錢的,”王旭東說,現在的問題是醫院、患者都把目光盯在國家財政上,可國家財政拿不出這么多錢來補貼。
“那就應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他認為,醫療費用最正常的源頭是讓“不生病的人拿錢給生病的人看病”,就是引入商業保險。
不過,王旭東指出,藥企的抱怨只是其中一點,不能成為“中國人買日本感冒藥”的唯一理由。“市場那么大,你為什么不能把產品造好了,讓日本人跑到中國來買藥?”王旭東建議藥品企業眼光也要放遠些,一方面解決國內患者的用藥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用自己的實力占領更大市場。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