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統計,今年前2個月,我國消費品[1]進口1229.7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1.7%,占我國進口總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7.3%提升至8.1%。
一、今年前2個月我國消費品進口的主要特點
(一)2月單月進口值跌破500億元,同比降幅進一步加深。今年2月份,我國消費品進口值近24個月來首次跌破500億元,為499.8億元,環比下降31.5%,同比下降15.8%,同比降幅較上月擴大7.3個百分點(下圖)。
(二)一般貿易進口2位數下降,以海關特殊監管方式進口小幅增長。前2個月,我國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消費品892億元,下降15.8%,占我國消費品進口總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76%下滑至72.5%。同期,以海關特殊監管方式進口227.7億元,增長2.8%;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80.9億元,下降3.7%。
(三)外商投資企業占主導,國有企業進口下降明顯。前2個月,我國外商投資企業進口消費品688.2億元,下降12.1%,占同期我國消費品進口總值的56%。同期,民營企業進口369.9億元,下降5.5%;國有企業進口171億元,下降21.1%。
(四)歐盟為最大進口來源地,自日本進口降幅較大。前2個月,我國自歐盟進口消費品472.7億元,下降13.6%,占同期我國消費品進口總值的38.4%。同期,自美國、東盟和日本分別進口153.3億元、142.1億元和87.6億元,分別下降11.6%、0.6%和23.7%,分別占12.5%、11.6%和7.1%。
(五)乘用車進口大幅下降,鮮、干水果及堅果進口較快增長。前2個月,我國進口乘用車392.5億元,下降25.1%,占我國消費品進口總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7.7%下滑至31.9%。同期,醫療保健品進口127.8億元,下降3.4%;鮮、干水果及堅果進口87億元,增長47.6%(下表)。
二、今年前2個月我國消費品進口值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國內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下滑,導致消費品進口需求疲軟。據國家信息中心報告稱,2014年,我國經濟增速降至7.4%,為24年來的最低位,預測2015年將放緩至7.1%[2]。同時,今年2月份“新華•銀聯中國銀行卡消費信心指數” (Bankcard Consumption Confidence Index,簡稱“BCCI”)為81.45,環比下降2.93,同比下降3.12,為近年來的最低點[3]。國內消費者消費信心不足,對消費品需求疲軟,導致消費品進口出現下降。
(二)國內進口汽車庫存較高,汽車進口下降拉低消費品總體進口增速。 今年1月份,國內進口車市場供給9.83萬輛,下降13%;市場需求量為7.95萬輛,下降20.8%;由于需求量小于供給,且需求萎縮程度更快,當月我國車市進口車庫存水平進一步增加至4.39個月[4]。國內進口車市處于消化庫存階段,乘用車進口需求明顯減弱,今年前2個月我國乘用車進口392.5億元,大幅下降25.1%,對同期我國消費品進口總值下降的貢獻率達到81.3%。
(三)出境旅游購物形成熱潮,分流了部分消費品的進口需求。近年來,國內消費者赴境外旅游消費逐漸形成熱潮。據統計,2014年我國出境旅游人次首次突破1億大關,達到1.09億人次[5]。特別是今年以來,歐元、日元、澳幣、盧布等貨幣出現大幅貶值,進一步激發了國內消費者出境旅游購物意愿。數據顯示,今年春節黃金周期間,我國出境游人數(不含港澳臺)達到518.2萬人次,同比增加約10%[6];中國游客僅在日本的消費就近60億元[7]。出境旅游購物,分流了部分消費品的進口需求,導致消費品進口下降。以日本為例,今年前2個月,我國自日本進口消費品87.6億元,大幅下降23.7%。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