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2016年11-12月紡織企業產銷形勢較前幾個月明顯好轉,紗價上漲,用棉企業和貿易商積極備貨、補充原料庫存。距離春節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而紡紗、坯布、服裝市場似乎迎來了一輪“小陽春”。
但事實情況卻有些出入,至少沒有上游原料廠家預期的那樣樂觀,紗廠提前實現“去庫存”和棉紗報價上調500-1000元/噸,更多的是被動、無奈之舉,對整個下游棉花消費、接單及出口而言,試圖通過上游推動下游坯布、面料、服裝等價格跟漲的希望不大。
一、紗廠利潤形勢轉暖?
據數據顯示,11月下旬以來,棉紗價格普梳、精梳紗的漲幅500-1000元/噸,但紗廠難言利潤。從調查來看,10月至11月中旬前,內地大部分開機的棉紡織廠原料供應以儲備棉為主,少量進口棉和2016/17年度新疆棉為補充,棉花價格集中在14500-15500元/噸。
眾所周知,紗廠接單一般至少提前30天至45天,因此織布廠、服裝廠、貿易公司下單參考的棉花價格是9、10月份的棉花價格,但10月份以后國內棉價呈“振蕩回升”,因此紗廠棉花越用越貴,不漲價就可能揭不開鍋了。
另外,真正的新棉、陳棉交接期是10月中旬左右,2016/17年度新疆棉“雙28”內地庫的報價始終在16000元/噸以上,與儲備棉的差價達到500-1000元/噸,棉紡織廠要生產、要完成訂單只有“漲價”一條路。棉花漲幅與紗線漲幅持平甚至高于棉紗,紗廠利潤從何談起?
二、11、12月棉紗產銷兩旺?
首先,考慮到11月份新棉、陳棉接軌差價比較大,大中型棉紡織廠原料采購“隨用隨買”,按單生產,紗線庫存維持在低位;而小紡紗廠則消耗盡低價儲備棉后,迅速減產、停產,一些有訂單的紗廠則以采購地產棉、貿易商手中的儲備棉為主;
其次,考慮到新棉價格高,擔心紗廠提價,下游織布廠、中間商等抓緊催促棉紡廠按合同甚至提前交貨;
再次,一些貿易公司春節前趕工期了單,以便回收貨款。另外臨近春節,棉紡織布廠加大“去庫存”力度,甩貨現象時有發生,并非真正的需求引發市場回暖;
三、棉紗等下游產品漲價阻力大。
其一、國家環保部門加大治污力度,江浙、福建、山東、河北等染廠先后被停產、減產,再加上11、12月染料費上漲,部分品種、廠家的坯布上漲1元/米以上,織造廠、貿易商公司的日子很不好過,布廠只能反向施壓紗線價格;
其二、人民幣貶值對紡織品服裝出口利好,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及巴西、阿根廷、印度等等發展中國家針對我國反傾銷的調查越來越多,外貿訂單不容易接;
其三、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印尼等地棉紗瘋狂來襲。目前國內外棉紗的差價700-1000元/噸,尤其是印度國內棉花價格下跌,進口紗與國產紗價有拉大的趨勢,C32S及以下支數棉紗的定價權已喪失。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