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多年里,中國電影高歌猛進,眼看著快趕上北美票房、銀幕數也躍居全球第一了,但2016年,它卻毫無預兆地放緩了腳步。2016年國內電影票房收入為457.12億元,同比僅上漲3.73%。這不僅成為近十余年電影市場增速最低的一年,更是建立在銀幕數量同比大增超過三成的背景之下。這也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單張銀幕貢獻的票房產出實際上大幅下降了20%左右。
以下為2007年—2016年來國內電影票房收入統計:
2016年的電影票房整體呈現出虎頭蛇尾,增速全面放緩的景象。1月,單月票房從2015年1月的26億一下子猛增到38億;2月《美人魚》上映,當月票房飆升至68.8億,同比增幅將近70%。3月,跌入低潮。截止2016年6月30日,中國內地院線累計票房達到245.82億,環比增長21.41%。然而到了下半年,各項數據均未能延續了上半年爆炸式的增長態勢。7、8月,暑期檔同比硬生生縮水10億;10、11月,國慶檔接連爆發危機,這兩個月雖有各類好萊塢大片來襲,但是由于排片密集,票房遠不如預期;12月,張藝謀《長城》、王家衛《擺渡人》、成龍《鐵道飛虎》等三部大片的票房未顯現爆棚之勢。
2016年的中國電影,呈現出鮮明的變化,曾被高喊的IP、明星效應衰退,青春愛情題材疲軟乏力,觀眾的成長,使得他們對影片的挑剔度越來越高,明白自己想看什么,喜歡看什么,簡單刷臉、蹭IP的無誠意之作已經無法繼續贏得觀眾芳心,市場向理性回歸,泡沫逐漸破滅。電影產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將在于包括票房、版權、衍生品等方面的綜合性收益,也在于人才的培養和工業體系的建設,而這才是衡量一個產業是否發展成熟的標準。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