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娃哈哈的多元化,采取的策略很謹慎,他計劃先在杭州試點,如果成功了,再復制到其他城市,他稱這種策略為“小步快跑”,最終要形成規模,否則沒有競爭力。
高利潤的真相
娃哈哈的競爭力源自于高利潤。2011年,在全國飲料20強企業中,娃哈哈的產量占總產量的25.6%,收入占43.4%,利潤占比卻高達53.8%。
從他的產業布局看,一切都是圍繞著高利潤進行的。
最初,娃哈哈進入電機行業,是因為他的飲料生產線需要維修和保養。那時候,如果生產線制造廠關掉他們的生產線,娃哈哈自己都開動不了機器。每年還要請生產廠家給大修,花費一億多元,每年賺的利潤全部給了他們,因此,決定培養自己的維修和研發隊伍。
后來,娃哈哈再購買生產線時,就和對方談條件,要求對方提供培訓,從裝機開始,否則就不買他們的設備。“我們的訂單量比較大,想做我的生意就必須按照我的要求做。”
在拆裝機的過程中,技術人員搞清楚了機械原理。后來,開始不斷引進相關人才,還成立了自己的機電研究所。現在,安裝調試、大修、機器配件的生產,都由娃哈哈旗下的兩家電機廠自己做,并研發出了節能電機、關鍵零部件。
“我現在要進入的是國內沒有辦法生產的零部件和設備領域,這些產品在國內的市場比較大,發展這個產業也比較容易。”目前,娃哈哈可以自己設計程序、設計設備、制造設備了。
盡管沒有算過賬,多年來兩家電機廠為公司省了多少錢,但按照內部價格來計算,兩個機電廠的利潤已經高達七、八千萬元,相當于原來公司一年 進口配件價格的三分之一。計劃,未來可以自己生產關鍵設備。在他看來,全球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為他自主研發機械設備提供了機遇。現在,國外的很多 研究機構因缺少經費主動找他們合作。
的精明遠不止于此。他每年都會用三分之二的時間跑市場,從經銷商、消費者那里獲得市場信息。他認為,這才是最好的調研,因為這樣最貼近消 費者。娃哈哈的大部分產品都是由提出想法后,再由研發部門去開發。從最初的兒童營養液,到現在娃哈哈擁有的近100個品種的產品線。
不過,也有失誤的時候,例如娃哈哈推出的酸梅飲、關帝白酒、清涼露、平安感冒液、啤兒茶爽、大廚藝營養濕面等,但是他很快都能糾正錯誤,造成的損失并不大,這源自于他的“小步快跑”策略,剛推出新產品時很謹慎,出現錯誤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
為了保持高利潤,他不斷推出新產品。“飲料的同質化競爭就是低價競爭、惡性競爭了,我生產的東西你沒有,我就不用跟你惡性競爭,我開發的東西比你更好我就占優勢了。”
說,他小時候窮怕了,所以總是有一種危機感,于是,他提出了“一、二、四、八”的產品研發模式,當第一個產品還在旺銷時,就開始準備后面兩個新產品,滾動開發,形成不同陣容的產品群,即高利潤和低利潤的產品同時在做。
“我們的產品生命線比較長,利潤低的也會繼續做,因為產品到了高峰后肯定利潤會下滑,這是產品的生命規律,也是為什么我會不斷地開發新產品的原因。”
在采訪中,總是在不斷地算他的成本賬:從原材料到機械制造、人工成本,不論怎么算,娃哈哈都是成本最低、利潤最高。“我們的一條生產線,只有幾個工人就夠了,效率提高了,利潤自然就高,一條生產線一分鐘可以生產600瓶飲料,就像印鈔機一樣。”
不管是零售商城,還是飲料制造,一直強調規模效應。他舉例說,他做十億元的廣告,如果銷售額是一百億,那么只用了10%的資金,如果銷售額是兩百億元,那么只用了5%的資金,如果銷售額是三百億元,那么只用了3.3%的資金。
為未來鋪路
從1987年至今,用了25年的時間,建立起了他的飲料帝國。多年來,他總是親力親為,決策時自己拍板,公司里不設副總。
“我不設副總也是中國特色,當時的國有企業,書記廠長是一幫,上面的局長書記又是一幫,各有各的勢力和幫派,扯皮起來企業哪能搞得好?我沒有威信的時候,副總跟我地位平等,決策的時候就會發生很多爭論,影響決策的效率。”
然而,已近高齡的,跑市場、接觸一線的時間越來越少了,越來越多的工作開始靠團隊去完成。他開始有意放權,刻意培養娃哈哈的團隊。
一直注重效率的清楚,現在的效率沒有以前高了,但是他必須這么做,企業也需要這個過程,團隊不去做,不碰壁,就永遠不會進步。
在制度上,開始分級授權,分成總經理、部長、車間主任,相對應的是什么崗位授予什么樣的權力、負什么責任、享受什么樣的利益,責權利相結合,工作壓力大、技能要求高的,報酬也要高。
娃哈哈集團每年都會有資質認證考試,分成一二三四級專業、副主管工程師、主管工程師,有的級別還分了很多檔次,如果沒有犯錯誤就可以正常升級,如果每年職責認證考試有超水平的可以跨級。在這樣的制度下,員工們機會平等,也可以促進進步。
在制度之外,要在企業內部建立一種企業文化——家文化,讓員工有主人翁的感覺,有榮譽感。
他強調,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很重要,中國的企業要以人為本,要讓員工心里服你,自覺自愿地認真工作。
說,企業要關愛員工,要讓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相結合,使員工們的收入不斷提高。競爭機制就是每年要考評,好的上,不好的就下。
強調,考評的標準由各部門自己制定,按照標準考核就行了。“三萬多人分布那么多地方,我自己怎么考評?”
還給員工制定了持股制度,讓員工們成為企業的真正主人。在娃哈哈的3萬名正式員工中,大約有1.7萬人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0%左右。他們每年可以拿到分紅,一塊錢一股,分紅大約能分到七八毛錢。
這種全員持股的股權結構,是自己設計的。在看來,持股分紅是一種很好的激勵機制。“沒有員工持股,獎勵再多,時間長了人也容易麻木。”
盡管有員工持股計劃,但是,依然排斥公司上市,因為公司并不缺資金,他的產品銷售都是先收款再發貨,這不僅為公司降低了風險,還為他制定的各種制度和激勵機制提供了資金保障。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