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zhong)藥(yao)材市場亂象重重 萬元藏紅花竟是(shi)紙做的(2)
病因:
標準缺失監管缺位
染色、加重、摻假……國家食藥監總局的暗訪調查將中藥材市場亂象大白于天下,中藥材市場“疾病纏身”何以屢治不愈?其深層次“病因”何在?
“要辨別真假中藥材其實并不是一件難事,造假行為之所以會有生存空間,主要是藥廠的采購人員‘唯便宜是取’。”一位要求匿名的廣州中藥商表示,由于中藥產品的招標價被壓得很低,而部分廠家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在市場上看到便宜的中藥材就要。
該中藥商表示,在廣東的清平、普寧這兩大中藥材市場,以次充好的現象都很嚴重。“有一段時間蟲草炒得很熱,市場上蟲草要么是加了鐵砂的,要么是放了填充劑的,有的干脆是假的。”
對此亂象,專家表示,目前中藥材市場存在經營規模小、從業人員數量多且專業素質低等現象,再加上認定假藥的相關法律不夠健全、藥典標準不一等原因,給中藥市場的監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據介紹,目前假藥的認定依據是《藥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主要是針對藥品的化學成分進行判別。但中藥材有它的特殊性,至今大多數中藥材有效成分不清,這就給假藥材的鑒別帶來困難。現實情況中,對假中藥材藥品檢驗部門出具的檢驗報告無法寫清成分,只能注明組織構造。但公安部門認為,這種檢驗結論不能作為假藥的定性依據,這就使得藥監部門認定的典型假藥案,公安部門卻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執法力度因而大打折扣。
此外,中藥材和中藥飲片還存在界定標準問題。市場銷售的中藥材,應該是未經切制的。但有相當一部分藥材在產地就做了趁鮮切片曬干的初加工,否則會爛掉。對于這類產品屬于飲片還是藥材,各地說法不一,致使市場監管不易把握。
“問題的解決需要有人牽頭。”專家表示,我國中藥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除暗訪組親眼所見的之外,還包括野生中藥材資源已無法滿足中藥工業化生產的需要,造成部分中藥材資源瀕危;藥農分散種植,不科學使用農藥化肥造成的農殘超標等。但由于種植、加工、流通等環節涉及農業、藥監、商務、工商、中醫藥等多個部門,僅憑某個部門的某一個文件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據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介紹,今年7月到1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將集中半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兩打兩建”(嚴厲打擊藥品違法生產、嚴厲打擊藥品違法經營、加強藥品監管生產經營規范建設,加強藥品監管機制建設)專項行動。此次行動的重點是嚴打中藥材(飲片)摻雜摻假,必要時將關閉長期“包容”制假售假行為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嚴厲打擊網上銷售假劣藥品或以非藥品冒充藥品銷售行為;嚴禁小診所從非法渠道購藥,違法自配制劑。
分享到:
0 時間:2013-07-24 來源:靈核網
靈核網所有報告統計版權為《北京靈動核心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獨家所有,靈核網產品是《北京靈動核心信息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對市場調研、研究與整合的成果,究報告產品擁有唯一著作權。靈核網研究報告沒有通過任何第三方進行代理銷售,購買請直接與我公司客服聯系。 靈核網核心產品為有償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