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許多醫療器械采購花費的是公共財政,一些醫院根本不考慮性價比,只購買價格最高的進口產品。業內人士透露,進口產品回扣高已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不少跨國公司還以出國考察、參加學術會議為名讓醫院負責人免費旅游,以便于在采購價格上獲得利益,這也擠占了國產產品的市場空間。
“全程壟斷”埋下多重隱患
進口醫療器械在占據市場絕對壟斷的基礎上,還采取了“一條龍”式的售后服務戰略。這種現象日漸加劇,我國面臨將醫療市場拱手他人、打破技術壟斷難度增加,以及國家機密信息輕易流失三重隱患,應引起足夠重視。
首先,巨大的市場收益正在流失。
2012年,我國醫療設備市場需求持續保持增長,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業生產總值穩步上升。1~9月份,我國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103億元,同比增長19.5%。
醫療診治技術的提升,刺激著生產廠商不斷提供更多樣化的產品,高性能、數字化等高端醫療設備的出現,也在進一步提高著醫療器械的市場銷售額。
其次,由于無力打破技術壟斷,從產品的購買、維修到更新就像進了一個又一個的圈套,進口廠商提供的全部為“高價服務”。
“一臺日本產核磁設備的購買費為1400多萬元,每年還要續簽80萬元的維保協議書。如果不簽也可以,設備一旦壞掉,維修費更貴。一個幾十塊錢的零件,他可以要價幾千塊錢。”一家醫院院長說,這些高費用最后還是落到了患者頭上,加劇了“看病貴”的問題。
三是這些進口醫療器械全部采用軟件和電腦操作,想要獲取我國人群的發病趨勢、疾病演變等相關信息簡單至極,極易給國家機密的流失留下漏洞。
“很多醫院都遠遠沒有這方面的保護意識。”山西省藥監局一位工作人員說,“使用是醫院的自主行為,這一環節沒有監管,想進口就進口,信息流失之路敞開,根本就沒設閘門。”
醫療機構應分類使用醫療器械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醫療器械的扶持力度,但優質國產產品卻難以進入醫療機構,形成“研發上加油、市場上剎車”的怪圈,打擊了企業的自主創新積極性。而進口醫療器械已然形成壟斷,對我國醫療市場造成巨大沖擊,也給國內打破技術壟斷、疾病信息等管理帶來艱巨挑戰。
業內人士呼吁,國家亟須從三方面調整政策才能改變這一局面。
一是對各級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器械加以分類使用。
“有些縣級醫院的C T配備甚至超過了省級醫院,買多少錢的設備,醫院自己說了就算,實際利用率并不高。”業內人士稱,衛生主管部門應按醫療機構級別,推薦使用適宜的高、中、低不同檔別醫療器械:最高端的醫療器械可以達到嚴格控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維持生命的目的;中端醫療器械次之,低端產品則屬于常規使用,具備安全性、有效性。
二是提高國產醫療器械檢查和醫保報銷比例。在醫保報銷范圍內,國產和進口醫療器械的檢查報銷比例一樣,影響了醫院使用國產產品的積極性。李小平建議,可在醫保報銷比例方面,適當提高國產醫療器械檢查報銷比例,對臨床上并不迫切需要的進口產品降低檢查報銷比例。
三是投(tou)入科研經費,扶(fu)持國產優勢產品。由于不能(neng)夠保證帶來(lai)實際效益,很多企業(ye)不再設(she)立研發部門,只從事仿(fang)制、基本生產。解決這一問題需(xu)要從國家層面加(jia)(jia)以規(gui)劃(hua)、引(yin)導:對我國醫療器械的優劣態(tai)勢加(jia)(jia)以梳(shu)理,對既有(you)的優勢產品采取減稅、補貼(tie)等措施,加(jia)(jia)大扶(fu)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