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快創建三甲醫院,建設區縣精神衛生體系,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標準化,開展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出臺公立醫院編制標準。擴大區縣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深化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鞏固基本藥物制度。推動藥交所拓展業務,抓好國家醫藥流通電子商務試點,更好發揮其平抑藥價等功能。繼續做好公共衛生服務。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
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穩定鄉村醫生隊伍。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規范醫療服務秩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提升技術支撐能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完善人口計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西部地區出生缺陷與生殖健康研究基地,推行孕前優生健康免費檢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加強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推動全民健身,發展競技體育,增強全民體質。
深入推進平安建設。健全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公安派出所和社區警務室建設,依法防范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做好國家安全工作。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和政府安全監管責任,增強生產安全的預防預警、科技支撐、應急處置能力,整治高危行業安全隱患,加強道路交通、礦山、危化、消防和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推進三峽庫區綜合應急救援中心、國家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和區縣應急應戰指揮平臺建設,提升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堅持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堅持依法辦事和依法維權相結合,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加強社會管理相關法規、體制機制、治理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法制化水平。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人民團體更好地發揮聯系和服務群眾的作用,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加強社區管理服務隊伍建設,增強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深入開展“六五”普法。促進干部下訪接訪制度化。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加強社區矯正工作。搞好法律援助。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深化國防教育,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支持駐渝部隊現代化建設,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設美麗重慶。
構筑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建設長江沿岸百米景觀林帶,整體推進城區、鄉村、庭院和荒山綠化。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加強園林綠化管護,促進公園管理規范化。推動生態脆弱地區生態建設與修復,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鞏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成果,推動創模工作向區縣城延伸。實施藍天、碧水、綠地、田園、寧靜五大行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強化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污染綜合防治,積極應對霧霾天氣等群眾關切的環境問題。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和污染流域綜合整治,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建設,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完善垃圾分類和收運處理體系,加強固體廢物安全處置及綜合利用。防治重金屬污染,開展土壤污染監測和綜合整治試點示范。擴大村莊環境連片整治,重點治理畜禽養殖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改善農村環境。加大交通、建筑施工、社會生活等重點領域噪聲污染防治力度,改善聲環境質量。
推進資源節約和污染減排。強化生產消費全程節約管理,降低能源、水資源消耗強度,節約集約用地。加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提高綜合利用率。推進公共機構節能示范,做好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的節能工作。嚴格實施總量減排規劃,完成一批節能減排示范項目。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嚴控“兩高一資”產業擴張。開展低碳試點,啟動悅來生態城建設,推廣綠色建筑、綠色照明。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面落實能效評估和環境評價制度,強化能耗限額管理,積極開展能效對標活動。推進節能量、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落實好差別電價、征收排污費和鼓勵節能環保消費等政策,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形成健康有序的社會風尚。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