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足、新增運力過度,以及遠洋市場低迷是引發當前航運危機的主要三大因素。由于中國經濟下滑,上半年發電量增速放緩,煤炭需求疲弱,再加上受大量進口煤沖擊,內貿煤炭一度滯銷。
A 集裝箱運價不如去年后續風險增大
受全球經濟疲軟影響,我國外貿增速逐月下滑,6月份甚至出現了進出口雙雙負增長,連續7年全球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第一的中國,1至5月份,港口國際集裝箱吞吐量僅增長1.7%,較一季度的4.4%,回落了3.4個百分點,其中集裝箱貿易量最大的歐洲方向增速僅為1.1%,美國方向增速稍好點為4.4%。考慮到6月份較差的海關數據,預計6月份港口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增速將更低迷。
受貨源需求影響,上半年集裝箱運價水平總體不如去年同期,盡管美東和美西線較去年同期分別上升了2%和3%,但由于權重較大的歐洲線大降了25%,直接拖累整體水平,導致上半年集裝箱出口綜合指數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1%。真正的市場大幅波動主要發生二季度,由于集裝箱增速回落,為了搶占市場,各班輪公司不得不重開價格戰,上海港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從一季度最高1245點,下跌到第二季的低點927.5點,降幅為25%,其中上海港的歐洲線運價下降最為慘烈,從3月的高點1423美元/TEU,下滑到6月份的低點514美元/TEU,創去年1月以來新低,降幅達64%,而北美線跌幅相對小些,但降幅也在20%-30%之間。
7月1日開始,班輪公司開始執行旺季運價,7月首周上海至鹿特丹集裝箱即期運價飆升至1600美元,盡管環比跳升165%,但由于沒有基本面支撐,或許像歷次的提價一樣,虎頭蛇尾,難以持續。由于新興市場經濟放緩以及歐洲經濟衰退仍在持續,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再度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4月所作的增長3.3%預測,下調至3.1%,這是今年初以來該組織第五度下調有關預測。同時近兩個月來的中國疲軟外貿數據也印證這一點。但全球班輪公司卻不屑一顧,仍在積極“擴軍備戰”。據克拉克森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全球集裝箱運力已達到1670萬TEU,較去年同期增長了5.2%,而今年的增量基本都是8000TEU以上超大型船,合計30艘、43.7萬TEU,占到新增量的93%。船越造越大,聯盟越來越多,已成為當前集裝箱運輸的發展潮流。前幾年馬士基訂下20艘1.8萬TEU的新船后,意味運力擴張的序幕已經拉開,因為在這個市場上只有造更多、更大的船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據克拉克森最新統計,目前全球8000TEU以上的訂單有251萬TEU,占該船隊規模的49%,這意味著未來幾年超大型船規模將在現有的基礎上增長一半,從今年開始逐漸進入交船高峰期,擴張速度驚人。目前班輪公司下訂單與運力過剩和經濟基本面已經沒有關系了,是被迫上了“戰車”。這個市場游戲規則很簡單,要么增規模,要么遭淘汰,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同時在寡頭紛爭的市場上,沒有一家能控制和把握市場,只有結成更大的聯盟,形成更多的寡頭壟斷,才能贏得市場。明年,馬士基航運、法國達飛海運與地中海航運擬建成全球最大的運營聯盟(簡稱P3),它們運營的船舶規模要比CKYH聯盟大25%,比G6聯盟大12.5%,盤踞全球班輪市場37%的份額。但運力過度競爭的潛在風險也在日益集聚,一旦所有訂單得以兌現,在可預見的將來,集裝箱海運市場不是像今日干散貨市場殺得頭破血流,運價持續低迷,就是被指壟斷,運價大幅波動,二者必有其一。
B 干散貨綜指重上千點基本面未改難持續
上半年,國際干散貨海運市場呈現前低后高態勢,年初受中國春節長假及東南亞雨季不利因素影響,波羅的海國際干散貨綜合運價指數(BDI)延續頹勢,運價持續下探,最低曾跌破700點,3月份隨著節后恢復、雨季結束,以及南美谷物逐漸涌入,在巴拿馬型船領漲下,海運市場底部回升,BDI一度突破900點,反彈到936點,隨后平穩回落,就在南美谷物即將進入尾聲之際,海岬型船揭竿而起,推動BDI綜指突破千點關口,6月底報收1171點,成為年內最高水平。
上半年三大船型表現不一,特別是沉寂了近半年的海岬型船表現頗為突出,6月中旬突然發力,平均租金從10日的5570美元,飆升到28日的15000美元,短短14個交易日,租金上漲了170%,創下近幾年來最大漲幅,為BDI站上千點立下“汗馬功勞”。受運力增長較快及谷物季節性因素影響,巴拿馬船運價起伏波動較多,平均日租金在5200美元至9600美元之間,上下波動近50%,幅度僅次于海岬型船;而受中國煤炭進口高位穩定影響,靈便型船運行相對平穩,其平均租金在7000美元至10000美元區間波動,幅度不超過30%。從區域來看,需求最旺盛、運力最活躍的太平洋地區,租金水平依舊低迷,遠遜色于平均水平。其典型的靈便型船北中國至印尼回南中國航線,最低租金還不足4000美元,最高僅7000美元多點,巴拿馬型船南中國至印尼往返最低曾不足4000美元,近期才上升至5000多點美元,市場依舊在底部徘徊,改善程度比較有限,航運企業處于全面虧損之中。
二季末一波行情主要由海岬型船主導,能否繼續延續值得市場關注。6月初,鋼材下游行業迎來一波補庫潮,部分鋼材價格小幅反彈。在當前澳元貶值,礦石價格回落背景下,鋼廠進口積極性大增,再加上前期海岬型船運價已下沉了近半年,有恢復上升需求。但礦石的最終需求仍沒有太大改變,截至7月8日,中國港口鐵礦石庫存(沿海25港)為7581萬噸,為近兩個月高位,隨著需求淡季到來,各大鋼廠也紛紛調低了7月份鋼材價格,再加上目前各鋼廠資金鏈緊張,進口鐵礦石恐難持續高位運行。再來看看上半年最大的亮點———煤炭,1-5月份,我國進口煤炭13617萬噸,累計同比增長20.7%,但5月進口煤炭2757萬噸,同比僅增長了5.34%,增速大幅下滑。由于近期國內煤價持續下跌,在進口增量較大的華東地區進口價格優勢已明顯削弱,下半年中國進口煤高增長或許難以保持。由于上述主要貨種對海運市場的支撐不會有大的改變,下半年,運力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近日國際著名評級機構穆迪報告指出,全球航運業展望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仍然不容樂觀,尤其是散貨船和油船收入將下降。
分享到:
0 時間:2013-07-22 來源:靈核網整理(01108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