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王金南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表示,通過模擬計算,“大氣十條”如果得到完整落實,將可每年減少8.9萬人過早死亡,約占我國因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的城市人口的20%。雖然“大氣十條”政策可能減少14萬個就業崗位,但帶來的經濟利益更多。(11月17日《新京報》)
我國將減少600多萬到800多萬噸的各類污染物,三大區域的PM2.5年均濃度中,長三角將可以下降近24%,珠三角下降24%以上,京津冀下降幅度最大,可達到33.99%……用模擬方式分析被稱為“大氣十條”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可行性,得出的這一結論簡直讓人熱血沸騰。
筆者無意懷疑和否定“大氣十條”的積極意義和可能產生的積極效果,不過,對于一個尚在草創階段的計劃,將其作用、功效吹噓得神乎其神,未免太操之過急了。事實上,研究員自己也設定了一個前提——如果得到徹底落實的話,也就是說計劃本身的愿景再好,執行力如何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霧霾連連鎖城,PM2.5陰魂不散,各種因環境污染導致的疾患日益增多,造成這一嚴峻局面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相當關鍵的一條則是,我們不缺環保政策法規,缺的正是執行力。對頂風而為、打擦邊球、暗渡陳倉等形形色色的違法排污行為整治打擊不力,甚至由于個別官員和地方政府出于追逐政績的目的而姑息縱容,從而催生了“毒GDP”的惡性增長。
同時,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觀念滯后、理念模糊、重視不夠,也是環境保護不力的關鍵因素。就在最近,環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早在2005年,中國氣象局就寫過一份內部報告,反映灰霾天氣越來越重,我們看了后,也提過一些建議,但并沒有引起重視。”那么,這次制訂的行動計劃,是不是考慮得周全而縝密、充分而深遠,并且能夠引起各方足夠的重視?
減少那些因環境污染過早死亡的城鄉人口,本身就屬有關方面的應盡職責,不值得沾沾自喜,現在所做的不過是降低、減輕、遏制曾經所犯過失、錯誤引起的危害。一個還沒投入執行的行動計劃,就能讓大家高枕無憂嗎?因此而沾沾自喜甚至宣揚得天花亂墜,誰能保證不會重蹈往日覆轍?因此,還是莫急于邀功,嚴謹、務實一些為好。